這就是所謂的“時代紅利”。
等將來蘭芳人口多了,國家製度建設起來了,這樣的情況也不會再出現了。
但是眼下,利用這三級行政架構儘可能多的培養行政人才還是有意義的,就算現在人口不多,以後的人口也會多起來,現在多花點錢培養行政人才,遲早能用得上。
另外,在西班牙人統治期間,主要使用天主教作為思想武器試圖同化本地人,效果還是有的。
但是趙學寧的橫空出世直接打斷了菲律賓群島天主化的進程,趙學寧把西班牙傳教士全部抓了起來,把他們的教堂全部摧毀。
對於這一點,沒人提出什麼異議,就算英國人知道了也不會多嘴——他們是新教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和天主教占據主導地位的西班牙勢同水火。
趙學寧這樣教訓西班牙傳教士,英國人隻會高興。
打斷天主教的傳播之後,趙學寧發布政令,明確禁止天主教的傳播,將原先西班牙傳教士培養出來的本地二鬼子們也抓了起來,不斷鏟除天主教的土壤。
而對於之後如何同化本地人,趙學寧也有著明確的思路。
既然早晚都要北上回歸,那麼,自然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構築蘭芳的國民思想體係,但是傳統儒家思想已經走入了死胡同,所以趙學寧必須要另辟蹊徑,走一條全新的道路。
必須要承認的是,當前階段,蘭芳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官方思想體係,當前這個國家能存在,主要就是因為趙學寧的個人能力和蘭芳軍隊的強勢。
這是一個靠著領導人的強勢和軍隊武力而建立起來的國家,一旦趙學寧和軍隊有什麼問題,蘭芳的存在也會立刻麵臨嚴重威脅,甚至分崩離析。
這種情況並不能長久存在,哪怕趙學寧和軍隊都一起變得更強,也不行,因為北上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和傳統僵化的儒教思想過過招。
因此,趙學寧必須要為蘭芳政權構築一個屬於蘭芳的另外一條路線的國家官方思想體係,在教育體係創建的過程之中,也要同步確立國家官方思想體係,使得國民具備深度的國家認同感。
這個問題,趙學寧從蘭芳公司後期就開始思考,也不斷的打草稿。
最終,他決定以中華國族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為主,構建一個屬於蘭芳的官方思想體係。
這裡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華國族思想。
在趙學寧的構想之中,便是在中華疆土範圍內,以國家為基礎,創造一個國族概念。
接受彼此樣貌上的不同,從統一語言和文字開始,再到統一生活習俗,用教育、軍旅生活、思想宣傳等各種溫和的方式漸漸構築一個國族共同體,一國即一族,入我國籍,受我教化,即為我國族人,無分出身何方。
一代人完成不了,那就兩代,三代。
隻要堅持這個政策不動搖,兩三代人之後,無論語言文字還是生活習俗,都能得到統一,這個目標一定能實現。
趙學寧打算創造一個足夠宏大的框架,一個足夠容納所有人的不同意見的框架,大幅度提高整個大中華地區人們的最大公約數的上限。
國族思想一旦確立,即成為大中華地區的最大公約數,在這個民族主義尚未形成的年代,隻要動作足夠快,教育力度足夠大,趙學寧認為至少在傳統大中華區域貫徹落實這個概念並非難事。
如此,取代儒教思想成為官方主導思想,從而將整個南洋地區納入中華本土,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至於民主共和思想,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中華國族思想可以為未來的國家構築地基,那麼民主共和便是未來國家的政治建築根基。
用民主共和取代集權帝製是他的理想,除此之外,注重科技、注重軍事發展,以此取代僵化的儒教思想,也一條走向輝煌的必經之路。
懷著如此宏偉的願望,趙學寧在忙碌的公務期間,抽出時間,開始描繪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將自己的思想全部寫成文字,彙總成書。
傳說,每一個帝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會為這個王朝奠定一個基礎的底色,往後曆代皇帝不管怎麼變更,都會有無法擺脫的來自開國皇帝留下的底色。
趙學寧不是開國皇帝,但他也是蘭芳的建國之父,他認為自己有那個義務,也有那權力,親手塗抹蘭芳的國家底色。
一種屬於大中華的國家底色。
於是,他奮筆疾書。
————————————
PS:早上吃了一碗麻醬米線,打了一個蛋,味道是不錯,吃得也挺舒服,但是沒加午餐肉,總覺得不滿足,所以不加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