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膛槍部隊的發射效率太低,滑膛槍部隊可能根本不會選擇與之對射,而是直接刺刀衝鋒了。
這個時代的線膛槍因為要確保射擊精度,鍛煉射手的射擊技術,所以一般不會裝備刺刀,滑膛槍手遇到線膛槍手,直接就頂著一波射擊的傷亡衝過來拚刺刀了,根本不玩對射。
這也是事實。
美國獨立戰爭中,就有線膛槍狙擊手在三百米外擊殺英軍統帥的戰例。
但與此同時,也有英軍滑膛槍部隊放棄對射,使用刺刀衝鋒打崩掉美軍線膛槍部隊的戰例。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本身資源有限,趙學寧雖然有製造米尼彈加強線膛槍的想法,卻受限於實際情況而無法實現,隻能先隨大流,把排隊槍斃的戰術搞起來,畢竟這一套戰術背後所依靠的量產技術還是成熟的。
搞軍事工業的都知道,量產才是王冠上的那顆最閃亮的明珠,搞不了量產,就沒有實用價值。
直到共和國二年,隨著蘭芳二式槍炮改進計劃的漸入佳境,趙學寧才提出了用鉛製造圓錐形米尼彈的具體構思,交由工業部進行操作。
工業部對於這一構想感到驚奇,尤其在趙亞伯加入到這一計劃之中以後,更是對趙學寧的這一構想感到非常喜歡,果斷在改良卡隆炮的同時加入到了米尼彈與線膛槍的項目之中。
後麵,根據趙學寧給出的方案,用軟木塞和底部有圓形空腔的軟鉛彈組合而成的新式子彈成功誕生,與之配套的線膛槍也在共和國三年生產出了幾條樣槍,隨後便是投入實驗。
工業部找來軍隊裡的熟練槍手,讓其試驗使用線膛槍和新式子彈,最後的實驗結果證明,這一思路非常成功。
雖然同樣屬於前裝式子彈,但是和最初的圓形線膛槍子彈不同,最初的圓形線膛槍子彈雖然一樣是軟鉛彈,但是因為直徑往往大於槍管,甚至需要用木錘將子彈錘入槍管。
後來雖然做出改進,用稍微小一些的彈丸包裹著油布塞入槍管,但是整體發射效率依然低於滑膛槍,實用性不強。
這是早期線膛槍射擊效率低而不被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但是米尼彈就不是如此,它在底部有一個圓形空腔,用軟木塞填充,其整體直徑小於槍管,可以很輕鬆的像滑膛槍彈藥一樣塞入,不需要使用木錘去錘擊。
但因為鉛彈質地較軟,在火藥激發的時候,木塞會擠入底部空腔,彈體也會受熱,從而使得子彈膨脹,直接從內部嵌入膛線中,起到一個定心和閉氣的作用,然後射出槍管。
如此一來,不僅射擊精準度大大提高,射程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有效射程幾乎能比燧發滑膛槍超出兩倍有餘。
在機器的輔助下,軟鉛彈的製造並不困難,拉膛線對於擁有相當技術的蘭芳兵工廠來說也不是難事,不過這顯然沒有滑膛槍的生產速度快,所以這款槍械的生產並沒有趕上之前數年的戰爭,沒有經過戰場的測試。
同時,為了確保射擊精準度和裝填效率,這款槍械確實不太方便在射擊的同時裝備刺刀,也因此引起了蘭芳軍事部門內部的爭論。
部分工業部的專家據此認為這款槍械將降低士兵的肉搏能力,所以對其能否大規模列裝表示懷疑,從而比較反對這款槍械的大規模生產和列裝。
支持者認為使用新式子彈之後,射擊效率和射擊精準度包括射程都大大提升,有助於士兵在近身肉搏之前就打崩掉對手,所以刺刀並不一定是必需的。
而且原先的步槍裝備刺刀射擊主要是因為射程太近,如果不提前裝備刺刀的話,敵人很有可能趁著彈藥裝填的間隙就衝上來,轉瞬即至,到時候連刺刀都來不及裝上就會被敵人刺死。
而現在,槍械射程幾乎提升了兩倍,射擊效率並沒有比之前更低,反而還有所提升,射擊精度也大大提升,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對於敵人可能發起的衝鋒是有比較充足的反應時間的。
所以支持者覺得完全可以大批量生產裝備給軍隊,讓士兵習慣遠距離射擊和近距離裝刺刀備戰的戰術,這樣一定可以大大提升蘭芳軍隊的戰鬥力。
甚至還有更加激進的支持者認為可以嘗試放棄刺刀,完全采用槍械作戰,不要再依靠肉搏戰取勝,而要充分依靠科技的力量取勝。
這種情況下,反對者的聲音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