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有不少聚族而居的宗族地主,他們很少有願意放棄目前的聚族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宗族地主對同族同宗的百姓有很強的人身控製力和影響力。這是元老院最深惡痛絕的一件事。
發動機行動中要抽調很多人力資源,除了歸化民之外。這些宗族地主的人口也是元老院窺覬的對象。
隻要將宗族中不得意的貧苦百姓移出來,離開宗祠長房的核心,提供優於目前經濟水平的新生活。他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擁有作為“某家人”的自覺性了。到了台灣、濟州島這樣的荒蠻之地,除了緊緊依靠元老院之外,就不再有其他的依靠,這些人的心態很快就會發生變化。
而留在臨高的宗族地主們,也會因為流失人口而變得不再具有威脅性,經濟上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劉牧州原本就有消滅宗族地主的計劃,發動機行動正好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要是這些宗族地主拒絕出動民兵,那麼元老院大可以名正言順的對其進行“討伐”。
索普把心思放回到手上的文件裡,他對計劃裡給出難民連續四個月每人配備350克糙米的標準很不以為然,因為難民營地有大量的建設項目需要難民提供勞力,先不說海上航運會比較消耗體力,到了目的地,還有大量的基建和墾荒重體力勞動。
滯留在濟州島的難民還要轉運到臨高、高雄、田獨、鴻基等地。糧食需求時間將進一步增加。索普打算建議企劃院在東南亞加大糧食的收購工作。
第一批暹羅大米已經在對越貿易公司的努力下運來了,填補了日漸開始枯萎的原來的越南大米供應。暹羅米主要是秈米,多數元老們習慣於粳米,對這種米不太習慣,但是長期處於半饑餓狀態下的普通百姓來說就不那麼挑剔了。
為難民補充糧食的另外一個途徑是就地進行土地開發。但是濟州島的土壤層比較薄,並非一個適合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地方。在朝鮮曆史上濟州一直是作為牧場和漁港存在的,農業生產很薄弱。
在農委會的計劃中將主要用作牧場。再開墾一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用地。據說濟州島的氣候環境適合種植土豆,土豆的生長期不長,產量又大,土豆富含維生素,又能當主食又能當蔬菜,能有效的補充難民的食品。
農委會保存有很多適宜北方寒冷地帶種植的作物的種子,這些種子已經接近保質期了,吳南海上次和他談過,要求在濟州島開辟專門的農場來存種育種。是件一舉兩得的事情。
船樓上,元老軍官們的討論已經告一段落了。索普這才慢吞吞的踱到付三思身邊。關於救生背心剛才引起了一陣頗為激烈的討論,索普本來就知道這種剛製造出來的救生背心不是很理想:木棉填充的背心即沉重又臃腫,士兵穿著它簡直沒法做戰術動作,唯一讓人還算滿意的是一旦掉到海裡的話,這款救生背心的確能保證人浮在水麵上。
沒想到元老軍官們爭論的核心不是救生背心的行動性而是顏色。有人質疑救生背心如此的鮮豔是不是有違戰鬥中的“低可視度”的原則。
當然這種異議在本時空沒什麼意義――鮮豔奪目的軍服在16~19世紀一直是軍隊製服的主流,按照排隊槍斃戰術組織起來的伏波軍,除了少數的特殊部隊之外,同樣也希望使用漂亮華麗的軍服,不過暫時條件不允許罷了。救生衣就遑論了。
“索普,我們支隊的冬裝怎麼樣了?”朱鳴夏問道,“你說這次會帶樣品給大家看看的。”
索普笑了笑:“服裝廠已經交付了一批試製的冬季製服給我。原本我打算讓一個班穿戴整齊了給大家看看效果,不過今天的天氣實在太熱了,大家就直接看看樣品吧。”
眾人回到了船樓的會議室裡,索普的勤務兵已經在會議桌上攤開了全套的北方地區冬裝――這種冬裝主要供在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部隊在冬季裝備。實則在江淮、河北等稍偏南或者偏北的地區也可裝備使用。
“31式北方地區陸軍野戰部隊冬裝”,用進口的英國厚呢絨製作,取其保暖又防水。采用短風衣款式,衣服下擺和袖口帶有可抽緊的繩子。由於臨高造不出拉鏈來,軍服的前門襟采用交錯重疊式雙排扣,可扣緊的高立領,衣服上裝有生羊毛織物的防水兜帽――保暖帽另配。下身是呢絨馬褲,配鹿皮短靴――鹿皮的保暖性和防水性都很好。因為沒有這麼多的鹿皮可用,批量品打算用牛皮製造一部分。帽子采用得是棉製“三塊瓦”,也就是所謂“雷鋒帽”的保暖帽。戴了這個之後士兵就不能戴鋼盔了。幸虧臨高的士兵很少需要鋼盔來保護自己的腦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