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氣象工作(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4391 字 9個月前

海天號北上山東的時候,1631年的台風季節按時降臨了。六月初,第一次台風襲擊了東沙島,在島上開采鳥糞石的工程隊受到了不小的損失:一艘大發艇沉沒,二艘空載等待裝運鳥糞石的百噸級的福船傾覆觸礁。碼頭的吊車倒塌,還損失了一段棧橋。另有十多人死亡和失蹤。

台風經過東沙島給了海南島若乾時間的預警。派駐在東沙島上的氣象站在台風經過之後立刻發出了電報,借助無線和有線電報,不到3小時之後,整個海南島上的所有元老院機構全部進入了台風預警狀態。沒過多久豐城號上的氣象雷達也發出了台風即將臨近的警告。

進入六月是整個中國沿海的台風高發季節。本時空在這段時間裡,遠航船隻基本上是不出海的。對外貿易基本上完全停滯下來。但是對於嚴重依賴航運的穿越者來說,停止航運就意味著他們的經濟和工業體係陷入困境。

自從D日之後,即使在台風最為猖獗的七八月份,元老院的船隻也始終在海上航行。幸而他們的船隻當時還不需要航行遠途。船隻北上最遠不過到珠江口,大部分航運活動都是在北部灣和環海南島進行的,就算遇到惡劣天氣也能夠及時的靠岸避風。

當然他們算是相當的幸運――小冰河期的台風數量和規模大大的減少了,而他們最脆弱的1629年度,襲擊臨高的台風數量又出奇的少。讓他們在最弱小的時候免予自然的蹂躪。

當初他們選擇臨高作為第一塊根據地,也正是考慮到瓊北地區受台風的影響是海南島上最小的。但是現在,元老院的旗幟已經飄揚在整個海南島上和珠江口,元老院必須得麵對台風帶給他們的困擾了。

元老院在高山嶺設置了氣象總台,在臨高各地又設置了七八個分台,各分台之間架設了有線電報。還培訓了若乾觀測員。算是初步建成了臨高全縣的氣象觀測網絡。

從高山嶺的總台到全縣各地的分台都安裝了從舊時空帶來的和他們在臨高自製的各種氣象設備和儀器:從簡單的氣壓計、溫度計、風速表。濕度計到手持式的電子氣象觀測儀。

從舊時空帶來的船隻上也有基本的氣象觀測裝備,這樣結合起來進行每日觀測,儘管隻有基本的氣壓,溫度,風向,風速、露點溫度和雲量,也大致能夠繪製基本的天氣圖,進行數據分析了。現在高山嶺氣象台僅對元老發布的每日天氣預報就是這麼做出來的――當然準確率相當的低,小雨預報準確率低於30%。

但是在對氣象知識稍有了解的元老們看來,高山嶺氣象台的價值不大,主要是起到了培訓氣象人員的教育作用。氣象台的水平充其量就是一個舊時空的基礎站。主要還是累積觀測經驗培訓人員和改進儀器。

這並非元老院在氣象預報上不舍得投入――現代氣象預報所需要的氣象衛星、氣象雷達、超級計算機這些東西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經濟能力和社會能力。就是純屬消耗品的無線電探空儀他們都不可能象再舊時空那樣的運用。

高山嶺氣象台即沒有衛星雲圖,沒有氣象雷達,也沒有無線電探空儀,更沒有氣象計算所需要的大型計算機。要做到長期氣象預報,唯一的方法就是按照傳統做法,在廣大的區域內建立起一個氣象觀測網絡,設立大批的觀測站、基礎站。特彆是在極端氣候的發源地:西伯利亞、北極和太平洋上設置觀測站點。

通過無線電向總台發出當地的氣候狀況。手工繪製出天氣圖來。總台再根據各觀測站的搜集到的氣象數據進行圖上作業。這是在沒有衛星照片前唯一有效的氣象預報方式。

然而在全國布點進行數據搜集和預報是不可能的――至少在十年之內無法做到。因而執委會給氣象台下達的命令是: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做好台風預報和保障農業生產,預報北方低溫寒潮。

豐城輪上的氣象雷達可以對登陸區域是瓊北的台風做出相當準確預報,但是要做中國沿海的台風預報,就得在台風的策源地和主要路徑上設置觀測站。到關島去設置一個觀察站現在對他們來說未免力有未逮。科技部準備在東沙、西沙和南沙群島等地設置觀察站,同時,在巴達維亞的領事館也要做天氣資料搜集的工作,儘量做到能夠對影響中國沿海的台風做出預報。

至於後者,預報寒潮要在大陸上寒潮的必經之路上設置觀察站。科技部準備在已經有外派人員的北京、杭州和廣東等地設置若乾觀測站,還準備在發動機行動結束之後在濟州島和東北設置觀察站。對寒潮的襲來做一些預警工作。(。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