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2章 中央和地方二(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4500 字 8個月前

“比篩子好看點。”劉翔望著十幾份模擬結果的地圖,搖了搖頭。這些地圖都是模擬了最有可能被出售的土地後形成的推演結果,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千瘡百孔”,瓊山縣的可用耕地示意圖上這裡一個小塊、那裡一個不規則圖形,看著有如一幅後現代的“藝術作品”。每個圖下麵還列著土地統計信息。包括土地所有權狀況、經營狀況、田地類型、主要種植作物、平均畝產量等數據。

由於現在無法做到對土地的土壤成分進行詳細調查,所以每個地塊都用曆年產量和勘測人員的個人感官進行了簡單的綜合評級:分為貧瘠、低產、中產、高產四個等級。而推演結果顯示可能向澳洲人出售的土地中,低產田占了很大一部分。

很顯然,地主和富農傾向於把最好的土地留給在手中,由自己或者長工來直接耕種,而把較差的或者種植費力的土地佃種出去。就算在出售土地的時候顯然劣地低產田也是他們優先出售的對象。

至於那些小塊土地的所有者,大多數是依靠開荒得到的土地,他們因為自身經濟能力有限,土地大多是水利配套不全的“望天田”,施肥偏少,土地狀況普遍不好。他們就算出售自己的土地,農委會也得花很大的投入進行改造。

顯然,就算執委會的意見得到了貫徹,難民們也配合的交出了自己的土地,農委會也隻能得到許多分散在全縣各地的小塊田地。這些零星散布的土地對大農場根本就於事無補――光把這些土地整合起來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奪走了那麼多無產者勞工,然後給地方上留下這樣的一個爛攤子!簡直是想當然!”劉翔看著推演結果,心情愈發的不好了,“這樣怎麼搞建設!光為了那個什麼大農場計劃,我要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土地湊到一塊,得花多少心思!”

臨高政權的第一次中央與地方矛盾就這樣誕生了。

大農場當然不錯,劉翔打心眼裡不喜歡百衲衣一般的小農土地,在他看來這是對土地、勞動力的極大浪費,是低效的代名詞。他同樣熱衷於農業的集約化生產。

儘管如此,劉翔還是相對修正主義的。什麼曆史階段采取什麼樣的政策這是他的一貫主張。

“集約化不等於集體化,不等於必須集中土地,”他嘀咕著,“教條主義害死人。”

劉翔認為,類似瓊山這樣小農、小地主較多的地方,完全可以采用類似雷州的模式,即日本式的“農合”體製,組織生產合作社,用經濟和技術的手段來引導土地所有者進行轉化,而不是急不可耐的要革了小農經濟的命。

他想了很久,決定就此問題寫幾篇文章來全麵闡述自己的觀點――自從到了瓊山之後,因為瓊山不能連接臨高的BBs,他已經很久沒有登陸上去參與政策討論了。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對這上麵的討論一無所知。為了確保所有的外派元老都能及時的掌握元老院的動態,在錢水廷的動議下:辦公廳每周都根據BBs上的資料和元老院討論的內容編撰《每周動態》,發送到外派元老的手中,同時發送的還是由文宣部編撰的理論雜誌《啟明星》月刊。

劉翔關照郭靈兒把最近幾期的《每周動態》、《啟明星》和臨高時報的內部版都拿來――他很久沒看這些“內部資料”了。寫文章和寫論文一樣,必須要有翔實的理論基礎和充分的資料。另外,他還需要靠這些資料來掌握目前元老院內的思想動向。

“你把這些材料先過一過,把所有關於農業、土地政策的文章的題目和頁碼用紅筆圈出來,再標注好頁碼。”他向郭靈兒發出指示。

在郭靈兒為他搜集資料的時候,他先將電腦裡的社會調查資料進行了一番檢索和計算,作為自己的理論依據。

檢索完數據,查看了相關資料之後,郭靈兒已經把所有他指定內容的材料全部用紅筆圈了出來,他仔細的起來。

土地問題,農業和產業發展一直是元老討論的熱點,他讀田九九的一篇關於臨高水資源利用、汙染和治理方麵的文章,覺得很有啟發。接著又看到了海林的署名文章《木材不是廉價代用品!》。

“嗯,嗯,果然是有門路的。”他立刻有所發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