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教在沂州的總管理機構設在雲升觀裡,專門設置了財務人員來管理經費收支和教產經營――為了表示忠心不二,馬畏三交出了三百多畝土地的“教產”。
作為新道教新氣象,張應宸取消了各香堂的定額香儀這筆沉重的負擔,儘管這一舉措在經濟上會讓他受到很大損失,但是他深知元老院對任何“有組織”宗教十分敏感,所以決定還是不收這筆錢為好。況且目前沂州教徒的經濟狀況也很差,急需休養生息。
魯南的水災,要到1632年才會進入到高潮,在此之前,張應宸要全力經營,把沂州變成自己的穩定地盤。
不過,輸出人口的事情,現在就可以做起來了。
他拿著馬畏三獻出的銀子,又從莊家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曆史上,大店莊莊家在魯南水災等一係列自然災害中就很活躍,主持了整個沂州地區的許多救災工作。本時空他們同樣樂善好施。在張應宸的建議下,莊家出麵,聯絡了一批本地的縉紳,辦起了一座“慈濟堂”,其中主事的自然是莊家的老爺。以醫術高潮出名的張道長也很熱心的成為了善堂的主要執事。
張應宸並不在意慈濟堂的領導權掌握在誰手裡――他主要是利用慈濟堂的名分來辦事,如果能再從慈濟堂弄到一部分經濟支援的話就更好了。
在屺姆島的鹿文淵已經給他傳來了消息,屺姆島方麵的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要轉運人口,屺姆島的目前接納能力為為短期一千人,長期三百人。
“屺姆島堡和台灣基地目前急需勞動力,如有合適的勞動力請儘快送往屺姆島。”鹿文淵現在需要的就是勞動力,因為登陸台灣的關係,原本在屺姆島聚集的從黃縣、登萊等地招募的第一批一千名流民已經啟程南下運往台灣去了。
東三府的勞動力招募本身不難――這地方非常窮困,不論豐年荒年,老百姓總是半饑半飽,逃荒的亦很多。但是隨著濟州島攻略即將展開,屺姆島基地還要向濟州島轉運人口,在東三府大量的運走人口就顯得很惹人注意了。畢竟這裡還是孫元化的地盤,雙方做事需要彼此體諒。
“哼,人口,我在這地方冒著大太陽出生入死的為什麼,不就為了勞動力嗎?”張應宸嘀咕著。收容難民的事情他已經開始著手做起來了。他現在有了全套的組織機構和充足的人力,用不著再親力親為。
屺姆島上已經修建起了第一批建築物。鹿文淵現在不折不扣的成了“島主”。趙引弓回浙江去之後,他迅速的在當地以招募長工和佃戶為名,招募了一百多戶當地赤貧戶。將他們安置在島上充作基本勞動力修築農莊。島上原來有十幾戶漁民的一個漁村,鹿文淵也順便把他們也收編了,算作自己的長工。
漁民的小漁船雖然他不大看大上眼――和南海和浙江沿岸看到的漁船相比,登萊青地區的海洋漁船實在太小,充其量也就是十幾二十噸的排水量,基本就是龍口灣附近的海域活動。不過有了十幾條船好歹也是沿海機動力量。
鹿文淵又按照每戶一丁的標準,編了一百人的鄉勇,在這治安基本靠自己的地方,沒有點全副武裝的鄉勇真是睡覺也不安穩。
孫元化聽到教會中人提到此事之後,為了表示關心和,特意派人送來了些刀槍。當然火器火藥之類的東西他不便公然撥給。但是來人私下表示隻要鹿文淵想要,稍微花幾個錢就能弄到鳥銃、三眼銃和小炮。火藥彈丸也是現成的。
鹿文淵想到趙引弓的要和當地官場搞好關係的指示,便花了幾十兩銀子,買了些三眼鳥銃和二門小炮,又弄了些火藥彈丸。讓黃安德當教練,把隊伍就給操練起來了。
按照計劃,鹿文淵原本打算在屺姆島的沙堤上挖掘一條2米深的壕溝,引入海水,切斷與大陸方向的陸地聯係。但是考慮到冬季渤海灣很可能會封凍,到時候敵人從海灣上過來也很方便,單獨花大力氣挖一道壕溝就有點毫無必要了。(。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