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秋盛設想從日本返回的船隻可以先駛向濟州島,在濟州島裝上朝鮮人參之後再返回上海,在上海銷售後裝上當地的布匹、絲綢、日用品,再運往日本銷售。
不過,事實是否能夠如他所想,還得靠實踐來證明。特彆是對日貿易最要緊的一頭:上海方麵還要大力依賴趙引弓的工作。畢竟船隻、貨源和碼頭都要靠他來組織。他在出發前已經就這一問題撰寫了一封長信,由專人送到杭州站去。
老趙雖然和他談不上有多少交情,但是這種刷功勳的副本想來他是不會放過得。
不過平秋盛等不及老趙那邊的工作了,他決定暫時先把自己的五島攻略放一放,先從最方便的對馬路線著手。
處在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之間的對馬島上的宗家,本國國石高達10萬石。但是實際上對馬土地狹小,算上飛地糧食產量連2萬石都沒有。這個所謂的10萬石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對朝貿易的經濟收入。
在整個德川時代,雖然日本奉行鎖國政策,隻開長崎一個口岸,但是對馬國卻一直可以搞對朝對清貿易,這個貿易渠道理論上和幕府沒有關係,也沒有太多的限製。是方便的馬上可以利用的渠道。
宗家在日本戰國史上堪稱不倒翁,在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宗氏家督宗義智和老丈人小西行長大搞兩麵三刀,對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第一次議和失敗和第二次侵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結果因為豐臣秀吉病死,逃過了問罪。
到了關原之戰時,宗氏跟小西行長一起加入西軍,無論是倒向德川氏的豐臣武將,還是自己的友軍石田三成和西國各大名,對宗家都沒什麼好臉。到了西軍戰敗,石田、小西被砍頭,宗義智反倒被德川家康的原諒,大阪之陣後又得到了不減封不改易的承諾。比之小早川秀秋之流命好太多了。
當然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宗家的好運氣或許也和其領國的無足輕重有關。對日本四島上的統治者和強力大名來說,對馬隻是個遠離本土的貧瘠島嶼而已,正如北海道的大名隻要及時磕頭表忠心,絕沒有哪個將軍想到要來對付他們。
不過想讓對馬國就範還需要做一些工作。曆史上日本侵朝失敗之後宗家就和朝鮮私自議和,原本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隨著豐臣政權的解體,德川家得了天下――德川家康沒有參加過侵朝,對入侵朝鮮這事也不熱衷,所以宗家的議和反倒成了功勞。
1607年對馬藩和朝鮮又簽了貿易協定,對馬和朝鮮的關係相當不錯:對馬藩對李朝稱臣,也算是李朝的藩鎮,因而能在同樣鎖國的朝鮮的半島南部三浦設有倭館。雙方的貿易往來相當的頻繁。
平秋盛知道這種貿易實際上是單方麵的。朝鮮的商團一般不派船去日本,主要是由對馬的商人派船到朝鮮進行貿易――因而指望朝鮮方麵的船隻是不行的。
再者日朝貿易除了朝鮮轉口的中國貨,就是朝鮮的手工產品、藥材、毛皮一類――這些都不是濟州的主要物產,所以對馬的船幾年也不會去濟州一趟。
要在濟州坐等日本商船來訪,那真不知得等幾年才行。
第一件事就是讓對馬的船過來。反正以現在澳宋在黃海上的力量,讓誰的船過來或者不過來都是以念之間的事。
於是在平秋盛出發前,司凱德就動身找到海軍部,要求海軍部電令濟州島的分艦隊分批去攔截對馬派到朝鮮的貿易船,捕拿船隻。在命令裡特彆囑咐要把捕獲到的對馬商人和宗氏家臣放回去,普通船員和乘客如放下武器也一律優待,儘量保障船隻貨物安全。船隻和貨物扣留在濟州島等候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