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馨換上草編拖鞋,脫掉外套。腳踩在木地板上讓她發酸的腳腕一陣輕鬆。她先去洗手間刷牙洗臉,設定好鬨鐘為0 點30分,然後在一張藤搖椅上拿起毯子蓋在身上睡下。
“鈴……”帶來的老式機械鬨鐘走時經常要校對,唯一的好處就是聲音大到能吵醒一頭大象。葛欣馨稍稍整理了一下衣服,用冷水洗了一把臉,又回到了實驗室。再次隻留下紅色的手電,她取出剛剛放進盒子裡的溴化銀明膠,先倒去表麵的水,接著用一塊用沸水煮過晾乾的白布包住一些明膠,像在蛋糕上擠奶油一樣反複多次將所有明膠擠成一條線進入一個有3L蒸餾水的大燒杯。輕輕晃動燒杯,幾分鐘後將燒杯裡的水倒出,再加入2L蒸餾水。如此反複5次後,將水倒淨。再次加熱明膠到熔融,攪拌10分鐘後,略靜置,倒去表麵的水。
做到這一步,葛欣馨長長出了一口氣。這是所有步驟中最累人的,這一步完成後難度就沒有太大了。取出自己做的一套簡易塗布裝置。實際上就是兩根間距 30cm的平行導軌加上一根打磨過防止劃傷手的玻璃條。葛欣馨小心翼翼地用手捏住邊緣,取出一塊早就切好,用蒸餾水洗過十遍後再在乙醇中泡了一天的 15玻璃片放在導軌中間固定好。
這些玻璃片是她幾天前以試驗室的名義專門訂製的,幾天前剛剛送來。玻璃廠有一個車間專門為試驗室做配套的玻璃儀器和耗材,以滿足試驗室對高精度高純度的要求。這些玻璃片是按照能做到得最高均勻度製造的。不過葛欣馨對玻璃廠的質量控製不大放心,她關照一個見習實驗員用一把千分尺逐一測量玻璃的厚薄是否均勻。
送來的玻璃板一共有一百片,見習實驗員用極大的耐心仔細的逐一測量過,按照葛欣馨給得標準挑出了四十三片備用。
這43片玻璃板的厚薄誤差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不過她今天隻準備做20片。她看了眼桌子上的水平儀,確認目前的桌子處於水平狀態之後,她挖了一勺明膠均勻地倒在玻璃片的一邊,用玻璃條順著導軌將明膠塗抹均勻。就這樣,她做了20片塗抹了溴化銀明膠的玻璃片。小心的將插滿了玻璃片的帶槽木盒底部放入乾燥劑後蓋好,和放著裝有明膠的燒杯的盒子一起放進櫃子――事先也用水平儀測過調整到水平狀態。
她做得是照相玻璃乾板,雖然用玻璃條塗抹的平整度有限,但是隻要玻璃板合格問題就不大,玻璃乾版乳劑不像膠卷上微米級,一般0.5-1毫米,有點誤差問題不大。反倒是塗抹之後等待乾燥的時候必須保持絕對的水平,明膠的流動性雖然不好,但是一旦有傾斜角度還是會造成流動,立馬就會出問題。
葛欣馨最後甩了甩發酸的胳膊,打開燈,稍微整理後離開了實驗室。這時東邊的天空已經開始發魚肚白。
兩天後的晚上,葛欣馨從自己的宿舍裡帶來了一個不大的皮箱。從裡麵取出一台Teica 3000和兩個片盒。在嚴嚴實實的拉好窗簾之後,她在紅色手電的照明下用自帶的玻璃刀把2塊玻璃乾版切成4×5英寸大小放進片盒,餘下的重新放回木盒中蓋好。接著,她把相機和片盒放回皮箱,放進實驗室裡的臨高產保險櫃鎖好。
第二天正好是個不錯的晴天。下午,葛欣馨拿出皮箱中的機身,裝上P65+,將感光度設置為50,裝上aPo Lanthar 210mm f4.5,將光圈-快門設置為f8,然後將快門速度從1/25開始逐級調快到1/200。隨即,將後背換成膠片盒,用快門速度1/12和1/25分彆拍了 一張便收起了相機、後背和片盒。將片盒單獨放在實驗室的儲物櫃裡,葛欣馨將皮箱重新鎖進保險櫃。
回到實驗室,葛欣馨打開藥品櫃下層的上鎖的抽屜,從中拿出幾瓶包著黑紙的試劑。打開包裝,上麵帶著明顯21世紀特征的“國藥”標簽顯示了它們的出身――來自原時空的珍貴藥品。這些藥品中有些臨高的化工部門不是不能製造,而是無法做到分析純的地步。為了謹慎起見,葛欣馨決定還是用舊時空的備用品。她從中挑出硫代硫酸鈉、硫酸甲氨基酚、對苯二酚和亞硫酸鈉,然後將其餘試劑放回抽屜。接著,她從藥品櫃上層找到硼砂,也放到實驗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