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直接仿製92步兵炮不就得了?”聽了這番線膛後裝炮的好處的闡述,有人說,“92步兵炮75mm口徑,最大射程2800米,正好符合上麵說的性能。而且92炮的重量才210公斤,比預估的500公斤都小。”
“92步兵炮的問題是倍徑太小了,才6,造成它的初速過小。作為海軍炮來說,彈道越平直越好。92步兵炮給陸軍用很不錯。”
王洛賓提議,這種海軍炮可以采用armstrong炮的結構,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可靠,工藝卻又相對簡單的後膛火炮。與之前的多種後膛炮、前裝線膛炮相比,特色在於為後膛炮導入了螺紋炮閂和閉塞具。取下炮閂以後的armstronggun和一門打通了炮尾的前膛炮非常接近。身管的鑄造加工工藝也類似。
armstrong的缺點是采用早期型的閉鎖設計,結構非常複雜,穩定性低,故障率高。穿越者自然不會一味的模仿,可以采取螺紋炮栓,技術水準也沒有太高要求,基本上做的出螺絲就應該做的出來。
“說得簡單,”蕭白朗潑了一盆冷水下來,“誰知道怎麼造炮的?我看大家也就看過幾本書吧?92步兵炮就不用說了,都是現成的無縫管做得,現在上哪去找這麼粗的無縫管?”
“自然以鑄炮為主了。畢竟沒有大型鍛機,如果要采用深鑽法的話還要製造專用的設備。”林深河說,“我倒是在美國鑄過炮,不過都是滑膛炮。”
白羽說:“其實我擔心的不是大炮能不能造出了,而是彈藥問題。前麵的後膛炮好處的種種說明,這些我都同意。但是有一點似乎沒說清楚――後膛炮的炮彈,這個比後膛炮本身要難造多了。隻是實心穿甲彈還好說,如果是榴彈、榴霰彈該怎麼造?尖型炮彈彈體製造要用到金屬延伸工藝怎麼解決?還有炮彈的引信,都是問題。”
薑野說:“炮彈彈體製造沒什麼問題,我們的設備是造得出來的。”
“那隻是造得出來,不等於能夠批量製造。一條子彈的生產線都有30多台專用設備,炮彈需要得更多,工業能力顯然還上不了這樣的生產線。”
“沒錯,”展無涯承認,“而且材料也不見得能過關。”彈體不管是采用冷拔還是熱拔,都得有專門的圓棒料,還需要製造專用設備。倒不是說工業部門做不到,而是這需要一整套工業體係才能支持,否則成本高得難以想象。
“不,老式的尖形彈沒這麼複雜的,”林深河說,“早期後膛炮彈彈體是鑄鐵的,外麵包鉛,用簡易式碰炸引信,彈內裝黑zha藥,用黑火yao包作發射藥,不帶藥筒,也沒有底火,發射的時候也是用點火具點火。1890年前生產的炮彈大多屬於這一類。這種炮彈用在92步兵炮是不行的,用在armstrong炮上絕無問題。”
線膛炮炮彈之所以要包鉛,是為了將炮彈彈體嵌入膛線內,鑄鐵或者鋼太硬,會嚴重磨損膛線。所以即使現代的炮彈也是鋼製彈體(直徑小於膛線內徑)和銅製彈帶(直徑略大,可以嵌入膛線)。
王洛賓說:“但是包鉛是有些問題的,我記得當年armstrong炮在短暫裝備以後被除役,大英帝國走回前裝線膛炮路線的原因之一就是armstrong炮開火時,由於熱鍍鉛與鐵之間附著力不好,撕脫的鉛碎片會散布在炮口前短距離上對己方士兵造成傷害。”
“這個我覺得不是特彆嚴重的問題,”林深河說,“我想機械部門的人是能夠想出辦法來解決的。”
“另外,我個人覺得,滑膛炮也可以造。”林深河說。
滑膛炮工藝簡單,對材料也無太大要求,如果鋼材不夠用,可以直接使用鑄鐵。armstrong炮這類的早期後裝線膛炮和滑膛炮在鑄造工藝上相差無幾。除了林深河之外誰都沒有鑄炮的經驗,用比較簡單的滑膛炮來練手,熟悉鑄炮工藝是個好的選擇。
“我建議商業部門把滑膛炮列入外銷商品目錄。葡萄牙人現在已經成了大明的軍火商,這個銀子不能讓他們賺去了!”
注:本章內關於在17世紀鑄造線膛炮的評論情節,全部來自sB論壇的sanJYsan,關於armstrong炮的說明由王洛賓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