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描述看,1840年中國鑄炮工匠們所用的工藝,和穿越眾們所試驗性的使用的歐洲在1713年以前的鑄造工藝大致相同。但是歐洲的炮匠在150年前所使用的一些很簡單的加工手段,如泥模的加強筋、泥模焙燒和鐵炮鑄造之後鏜光完全都不知道。
工匠對泥模的製造毫無規範可言,尺寸手法完全存於心中,火炮的比例尺寸也不甚重視。這些已經遠遠落伍於時代的技術卻是工匠的吃飯本錢,被視為“秘法”,既沒有任何技術交流,也沒有改進。就這樣與時代脫節的鑄炮水準之下居然還有多個完全封閉,互相保密的“流派”。結果就是造出來的大炮甚至還不如明代的仿製的紅夷大炮,
龔振麟因為戰況緊急,前線大炮損耗多,需求量極大,要這麼一月成一批炮,那被英國人拆光大炮的虎門各座炮台多少年也補充不上去。他幾經試驗,終於發明了鐵模鑄炮法。
鐵模鑄炮法是用鐵製造成硬模。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然後,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後,即刻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膛內自然光滑。
同傳統泥模鑄炮相比,鐵模鑄炮的優越性在於:鑄造出來的炮身品質好,裡外表麵光滑,不像泥模那樣會讓炮身產生氣泡。再來就是因為不需辛苦塗製泥模等乾燥,因此製造速度快,且不受氣候影響。因為模子可以重複使用,生產速度快,產量大,成本可以壓得很低。更大的意義在於標準化製造。標準化製造批量製造出外形、性能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產品,這點對於火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同仁們稱讚說:“其法至簡,其用最便,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辟眾論之導軌,開千古之法門,其有裨於國家武備者,豈淺鮮哉!”
龔振麟發明的鑄模鑄炮法,早於西方30年,這是中國近代少有的一項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炮兵小組繼續去騷擾木材加工廠,讓他們先用木頭製成陽模,然後季無聲和展無涯一起進行翻沙鑄造,鑄成鐵製陰模,這樣就可以用來鑄炮了。型芯也用鐵製,內部是空心的,兩頭各有管道用來進水和排水。
當金屬液澆入模具後,金屬液便開始慢慢冷卻,這時候內模裡的水就派上用場了,靠近內模的金屬液在水的作用下最先冷卻凝結成鋼,而在外層的金屬液冷卻較慢。因為熱脹冷縮的原理,等到整個鑄件都冷卻完畢後外層後冷卻的部分就會緊緊地箍住內層先冷卻部分,這樣整個鑄件就會產生一個向內緊箍的力,就是有了這個力才使得炮管能夠承受更大的膛壓。這種內模控製冷卻的方法可以有“身管自緊”的效果。
經過身管自緊工藝的身管,使用壽命大為延長,還能大幅度的減少身管厚度,減輕重量,增加火炮的機動性。
Rodmancasting鑄造法的工藝非常簡單,有了模具之後炮兵小組很快就出了第一門成品,這門炮比泥模的要好得多,特彆是炮身不再需要什麼打磨了,炮膛的光潔度也大大提高,雖然還需要鏜光工藝,但是對刀具的消耗要小得多了。
為了檢測鑄造出來的大炮是否符合各項技術參數,炮兵小組決定到博鋪進行一次試射。炮彈是生鐵鑄成的實心彈。鑄造的時候儘量控製了遊隙精度,使其不致於差太大。機械組為這兩門炮製造了雙輪炮架,還帶了一個彈藥前車。看起來很象那麼回事。王洛賓去了次農場,才把農場的馬借出了4匹。但是馬到了現場才發現一個問題:沒有合適多馬牽引的馬具――公路上跑的雙輪大車都是單馬牽引,馬具也是直接從原來的時空買來的。雖說馬具不算什麼高深的學問,但是誰也不知道該如何製造。最後不得不繼續發揮資料庫的作用,從一張照片上找到了答案。
還沒等把馬具造出來,已經不耐煩的海軍聽說火炮已經鑄造完畢,立刻派了一艘劃艇來運炮。兩門6磅炮和炮架被捆在空油桶的浮筏上,由劃艇拖帶著拉到了博鋪港。
大炮被安放在博鋪的造船廠旁空地上,來看熱鬨的人絡繹不絕,特彆是海軍的人馬,幾乎個個都對這兩門黑乎乎的鐵炮愛不釋手。怎麼看怎麼可愛,海軍的一個叫李海平的,乾脆提議就這麼把炮裝上船去好了。
“裝上船去好了?你看清楚,這可是牽引式6磅加農炮,地地道道的陸軍火炮。”張柏林一看心愛的大炮要給海軍奪去,馬上跳出來製止。
“拉倒吧,還牽引式呢,你給我來個自行式來?”李海平一臉不以為然,“這小破炮,海軍還看不上眼呢。”
“你說什麼?!”張柏林頓時怒發衝冠,很想衝上去給他一拳,讓他看看陸軍的力量。
“爭什麼呢?”王洛賓趕緊過來打圓場,“這炮能不能打還是個未知數,你們瞎吵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