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平板玻璃生產線(2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4904 字 9個月前

“你說,什麼問題?”

“季師傅說要經常注意看坩鍋裡的玻璃液,但是這個坩鍋有蓋子,每次要看都得把坩鍋移出來――上次王師傅說到熔煉的時侯特彆講過要保持好溫度。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把蓋子去掉呢?這樣不就可以在爐口直接看到坩鍋裡麵了?”

“因為玻璃是不能受到汙染的,否則就做不出澄清無暇的模樣來了。煤煙容易飛散,開口的坩鍋裡會掉進去。明白了嗎?”

眾學徒一起點頭。這時又有學徒舉手了:“為什麼不用木柴燒火?木材燒起來比這種黑煤乾淨。”

“好,問得好。”

接著他解釋了幾分鐘燃料的熱值、成本和獲取的難易度問題。眾學徒聽得似懂非懂。

要把這群幾個月還在城市鄉間流浪,大字不識一個的明代流浪兒培養成新的產業工人,工業眾算是不遺餘力到了極點了。技能培養還算容易,中國人向來以吃苦耐勞,聰明勤懇著稱的,但是培養出新的思維模式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反正能講則講,不求能理解,先把觀念灌輸進去再說。

季思退問:“你們叫什麼名字?”

“我叫孫興。”“我叫黃中山。”

“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好。”季思退不遺餘力的誇獎著。這樣的孩子不多見,得大大的鼓勵才行。

玻璃液在經過一整夜的熔煉之後,倆人一組小心的用抬架將坩鍋從火窯裡取出,小心的放入天車下的一個鐵質框架上。這個鐵質的框架兩側都安裝有長手柄,以便於傾倒。

此時坩鍋裡的玻璃液已經出於紅熱的狀態,黏稠度也恰到好處。坩鍋被吊起來由天車運到到生鐵的澆注台上。

澆注台最早是在結實的石頭台麵上鋪上銅板構成的。當時的人們認為,銅材弄臟熔融玻璃的程度小於鐵材。但是後來在實際生產中發現,銅材在玻璃液澆注到上麵的時侯很容易開裂。一旦開裂這塊銅板就徹底報廢了。

英國人在19世紀的中期進行了改進,使用生鐵作為平台。穿越者完全模仿了英國人的設計,雖然沒有那個台子那麼巨大。但是結構完全類似,也安裝了腳輪。這樣澆注台就可以直接被推倒各個退火窯的門口。不用再使用專門的工具和載具進行移動了。

機械部門還做了一些小的改進――在澆注台和退火窯之間鋪設了簡易的鐵軌,這是一種直接鑲入硬質地麵的建議小鐵軌,不使用枕木。但是可以大大的節約人力――畢竟推動一個8噸多的台子也是不件輕鬆的活。

玻璃液被從坩鍋裡傾倒到台麵上之後,工人們就用一個鐵質的碾輥將膠狀的熔融玻璃推平。平台的四周是用鐵條的,保證玻璃液不會被推倒地上。

整個澆注工作順利的完成了,被傾倒在澆注台上的玻璃液被很容易的碾平成為一塊塊的平板玻璃,根據每次倒入的玻璃液的數量不同,還可以控製玻璃板的厚度。然後就是長達10天的退火了。

“這個的確比什麼吹管法好用了。”季思退目睹第一批平板玻璃送入退火窯,興奮的對王洛賓說。

“事還沒完呢,退火結束之後還要進行碾磨才能用。”王洛賓說。他記得在書上看到過,這是項非常緩慢辛苦的活計。

在澆注過程中玻璃板上麵與碾輥接觸,下麵和鐵板接觸,表麵比較毛糙。得進行打磨和拋光處理。

打磨工作是在石質平台上進行的,根據王洛賓的要求,采石場專門采了一塊大青石,這是種質地細膩,硬度小的石材,作為碾磨平台最合適不過。

碾磨的過程是這樣的:需要碾磨的玻璃板下麵塗上一層石灰以免其在打磨的時侯移動。再在需要打磨的平板玻璃上另放一塊小一半的玻璃板,上麵的玻璃板上粘有一塊木板,在木板上再固定一隻由輕質硬木做的水平輪。接著這隻輪子可以將上麵的玻璃板來回的移動,從而可以在兩塊玻璃板之間形成穩定的摩擦。為了增加摩擦效果,要在兩塊玻璃板之間注入水和細沙。碾磨台的四周還要安裝凸起的邊緣擋條保證水和砂不會流失掉。(,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