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馬千矚看著手裡新收到的電文,剛看了第一行,也倒吸一口涼氣,“大躍進”這個詞躍入了他的腦海中。存款,難道他們要在廣州開銀行?雷州的事情沒料理完,又要在廣州搞金融風暴了?
仔細看下去,卻和銀行不相乾,連錢莊都談不上。這個主意卻不是廣州站的人想出來的,而是那位紫珍齋的大掌櫃沈範提出來的,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倒也不是因為他有什麼超前的金融意識,而是當時的商業的一種傳統籌資形式。
將自己手中的閒錢存入某家經營較好的商鋪裡,然後按年度提取利息。商鋪獲得了流動資金,存款人則讓閒錢獲得一定的收益。這種形式,甚至在錢莊、乃至銀行都出現之後,依然在中國存在了很久,直到20世紀法幣信用徹底破產之前,不但大型的商行店家吸收存款,甚至很小的布店、油鹽店也規模不等的吸收附近居民的存款。一些曆史悠久,信譽良好的店鋪甚至能吸納幾倍、幾十倍於自身資本的存款。象北京的山西大乾果鋪子,在庚子之亂前甚至有幾十萬兩之巨的存款。
珠寶行作為一種財大氣粗,對資本需求很大的行業來說,向客戶吸收存款更是久已有之的事情。看到東家的字號買賣做的不錯,一派欣欣向榮的模樣,在同業和客戶間的信用日好,沈範便把這個法子提了出來。
吸收這種存款,利息比拆借要低得多,月息不過一厘半,年息18%,按照現代的標準來看這個利息也不算太高。郭逸還記得小時候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曾經到過12%。對於周轉量比較大經常需要拆借的店家來說,不啻於無息貸款了。
“誰肯來存款呢?”自己開的是珠寶行,紫誠記雖然算是綜合性的商行,也不經營金融業,平白無故的說吸收存款,誰會來做客戶?
“這就是我們做珠寶玩器這行的好處了。”沈範道,“能接觸到內宅的眷屬,吸收她們的存款就要容易些。大戶人家的太太、小姐、姨太太,乃至稍得寵些的通房丫頭,手裡多少有些私房銀子,都想拿出來生息,少得四五十兩,多得有幾千上萬的。”他笑了笑,“膽子大的,家裡有勢力的,就放債;但放債要極可靠的人經手,也免不了被中間盤剝,事情又容易漏風,所以多半都是喜歡存各家大字號的櫃上。”
聽了沈範的建議,郭逸有些拿不定主意――手裡多些銀子自然是好事,但是廣州站的銀根並不緊張,現在平白無故的吸納了存款,就要多出一筆額外的利息支出。
“東主,這吸納存款的好處還不在於我們自用。”沈範繼續道,“廣州市麵上的銀根,時緊時鬆,緊得時候,短期的拆借出去,翻手就是幾倍的利息!”
“這種拆借,我們這樣無根無底的商戶,怕是借出去容易收回來難吧。”郭逸來廣州幾個月,這方麵多少也知道些。
“這裡就有第二個好處了,吸納的都是那些官紳大戶的內宅家眷,”沈範提示道,“女人們的私房錢,也許有限,”沈範說,“可是一傳出去,彆人對紫珍齋的手麵和勢力,就另眼相看了。”
說到這裡郭逸已經明白了,這存款吸收進來不但有利自己的周轉,更能提高紫誠記在廣州城裡的地位!就算不用這些存銀去周轉放債,也能給自己支起保護傘來。從這點來說,一年一分八的利息真不能算貴。
沈範從身邊掏出一把小折子,遞給郭逸,郭逸接過來一看,折子上隻用墨筆恭楷寫著一些戶名字號:“蘇記”“謹言齋”“潤記”等等。一點,差不多有二十多個。
“這些都是小的和跑外的夥計最近接到的打算在紫珍齋開戶存款的眷屬們的折子,”沈範說,“因為沒得到東主您的許可,暫時還沒應下來,不過戶口折子已經開好了。”
“都是些什麼人?”郭逸看了半天也沒找到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