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叫他是我大舅子,不幫他幫誰。”嘻笑著摸了摸秋涵的臉蛋,心裡卻打好了算盤,海盜搶來的大宗貨物因為難運難儲,脫手的時候價格極賤,一石估計都合不到二三錢銀子,這筆財發得可大了。
“不過,”祝三爺話鋒一轉,“這些船也不是吃素的,你哥哥一股人馬未必吃得下來,要他多拉些人一起乾,這筆財大的很!彆小氣”
“是,奴婢知道了。明個一早就回去!”
“不用著急,等幾天好了。”他撫著秋涵的手,“廣州那裡說不定還會有運銀子的船來!不過,這事可就要從長計議了……”
華南廠得了五萬銀子周轉過來,海義堂則打著另外的算盤。小小的徐聞縣暗流湧動,各方準備著一場豪賭,賭盤就是這每年四五十萬兩銀子的華南糖。此時此刻,廣州和臨高,這兩個穿越集團的重要基地,也在緊張的運籌著。
鄔德趕回臨高之後,要求即刻召開執委會會議。會上,廣州站提出的吸納散戶存款的提案得了通過――這次雷州糖業的事情,使得他們深切領會到“現金為王”的意義。沒有大筆的現款,未來在拓展市場上,還會有許多類似的麻煩。
程棟提議,不如乾脆在廣州設置一個金融機構,負責吸納存款,籌措商業上的流動資金,進行彙兌業務。對大明進行金融滲透。
“你的意思是在廣州開銀行嗎?”馬千矚緊張起來。
“不錯,銀行。”程棟點點頭,“當然,我們開的這個在嚴格意義上隻能算是錢莊或者票號,還當不得銀行這個稱呼。”
“怎麼做?”大家都有些興奮,畢竟銀行這個詞比不倫不類的糧行來得要氣派。
“根據廣州站的調查來看,本時空還沒有這一類的金融機構,”程棟不慌不忙的說著拿出一本粗糙的“聖船”牌筆記本,“有的隻是錢樁店,也就是經營銀錢兌換的店鋪。根據情報部門的調查得知:這種錢樁店除了兌換,還涉及小額的放貸業務,但是不吸收存款,基本上是靠銀錢的漲落拆兌盈利。資本的總體規模不大。”
財金委看中的,是彙兌業務。簡單的彙兌業務,在大明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各家商鋪之間為了減少現銀運輸的麻煩,進行聯號異地彙兌,但是規模不大,以滿足自己本商鋪、本行業的需求為主,象票號那樣專做出票彙兌業務的行業還沒有出現。所以這塊是空白的,大有可為。
“我們的銀行要做的重點是在彙兌上,類似於票號的業務。做幾年之後把信用豎起來,銀票就能彙通四海了。”
馬千矚搖搖頭:“大明好像對彙兌沒有很大的需求麼!”根據他們的所見所聞,大明的商品經濟也就是這麼回事,雖說不見得很原始,但是也高明不到哪裡去,所謂進入資本主義初級階段,遠不是那麼回事。
“不然。資金的流動規模雖然不大,但是還存在的。雷州的糖就是一個例子。我們認為至少在鬆江的布、江西的茶和瓷、江南的絲、福建的靛藍這些產品上都是存在大規模的銀錢流動的。”他歇了口氣,“其實就是海南這個邊隅之地來說吧,根據情報部的調查,每年的檳榔和椰乾貿易,也有好幾萬兩的貨值,這個規模來說,也算不小了。”
他列舉的這些產品大多季節性特彆明顯,產品又往往是分散的生產的,所以每到當令時節,販運的商人就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收購。對資金的流通需求就會很大。
彙兌的生意:一是可以賺取彙水,也就是手續費,二來根據各地的銀價漲落,銀根的鬆緊獲取貼息的利潤,隻要現銀能夠周轉,裡麵的花樣還能翻出許多來,無中生有的搞出錢來。
至於財金委員會辦銀行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儘快能把自己的銀票信用豎起來。將來穿越眾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活動要遍及全國,不管是軍隊、商人還是情報人員,都不能背著大把的銀子滿世界走路,至於臨高流通券用的是米本位,隻是短期過渡,不可能也沒必要在全國建立起信用來流通。相比之下銀票不管攜帶還是使用,都很便捷。
“這不等於又發行一種新貨幣嗎?”有人質疑,“有了臨高流通券,再搞出一種銀票來,這也太麻煩了。”
“這就是誤解了。銀票不是貨幣,最多隻能算是一張彙票而已。雖然在晚清也常有人拿銀票直接流通的,但是象影視劇裡那樣動不動掏出一把銀票付賬的事情是絕對沒有的。”
因為銀票是有信用大小之分的。它不同於銅錢和銀錠,前者是官府的信用,後者是實實在在的貴金屬,銀票能不能在市麵上硬挺,能在多大的範圍內有效,很大程度看發票的錢莊票號的實力、信用如何。所以有些銀票隻能流通於一地,有的卻能彙通四方。這裡的花樣極多,程棟也就不一一說明了,他還指出,如果能夠把銀票的信用建立起來,以後在資金調動和籌措上會有極大的好處。
吳南海還是反對:“馬上中原大地就會兵荒馬亂,搞票號彙兌肯定要牽涉到設局布點的問題,大筆的錢財和人力投下去,一打仗還不玉石俱焚啊。”
“不必,”嚴茗說,“我們不是辦現代銀行。用不著到處布點。選幾處商業繁榮、當官的紮堆的地方布點就可以。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和當地有實力的商鋪搞彙兌聯號。”
布點的思路就是打通幾條關鍵的線路。西南、西北、中原或是地方貧瘠,或是將來會動亂不止,自然不是布點的地方。最最要緊的,就是南北線路。特彆是京師到江南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在明末的十幾年裡,江南是最富庶最太平的地方了。京師的官員,少不得會把大筆的銀子運到這個洞天福地來存著,準備將來納福之用。此地又是布匹、絲綢、茶葉的大宗出產地,商業活動頻繁。
“具體布點城市,首先就是南直隸。”嚴茗說,“南京、蘇州、鬆江三地,穩定之後由南向北布局到清江浦和北京。”
蘇州和鬆江在南直隸是最富庶,南北兩京是都城,官員雲集,自然要優先照顧到。至於清江浦,雖然在20世紀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縣城,在明清兩代卻是一個南北交通彙聚的大碼頭。
明清之際,溝通南北運河過閘艱難,黃河行舟之險。所以南來北往的行人除了運糧漕船之外,大多到清江浦就要舍舟登陸,經“九省通衢碼頭”向北,渡過黃河來到王家營乘馬或雇車北上。此地既是南北的交通樞紐,商業自然極其繁榮了。當地還設有屬於戶部管理的倉庫和屬於工部管理的漕船廠,駐紮有南河總督等許多重要官員。每年朝廷都會有大筆的治河經費下來,河道上的官兒之闊,也是名聞天下的。官多商多,銀錢流動就頻繁,是做彙兌業務的一塊風水寶地。(,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