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搶險救災(1 / 2)

臨高啟明 吹牛者 4801 字 8個月前

縣裡糧庫的情況熊卜佑很清楚:賬目和存糧數目上倒是完全吻合,就是品質差的很遠。糙米的儲備裡大量是陳化糧,按現代標準隻能用來做飼料。能拿出來給人吃的不過百來石米。

所以熊卜佑打得是常平倉的主意。古代國家的聯絡交通水平很低,地方上的一般自然災害如果指望朝廷來賑災是不現實的。多數情況下得由地方官吏自行解決。而縣令直接掌握的糧食,除了縣糧庫之外,還有由民間集中儲備糧之類的倉庫。

大體由地方的縉紳糧戶們每年捐助些糧食,儲備起來,到災年拿出來用作賑濟。想法和辦法都不錯,就是一執行起來立刻就走了樣,常平倉的儲備糧食往往被官府侵占,所以一直是有名無實。臨高的常平倉的建築修得很是堂皇,但是裡麵已經百多年一粒米也沒放過了。

熊卜佑的意思就是要吳縣令出個告示,叫士紳地主們“樂捐”輸送常平倉,反正這種把戲年年都有,士紳們早已習以為常。縣令來“勸捐”,總得拿個一二十石出來應酬應酬。這樣也能湊個二三百石糧食。

“這個容易,”吳明晉對穿越集團雖然掌握了縣衙的實際權力,但是事事還來征求他的同意的做法還算滿意,“學生出一張布告就是。”

當下關照人出告示,要全縣士紳糧戶們樂捐,補充常平倉米,以便救災。

“這救濟糧大頭還是得我們出。”熊卜佑對鄔德說,“我問過縣太爺了,說每年也就能勸募到二百石左右的糙米和雜糧。”

“救濟要多少?”

“計委正在統計受災情況,”熊卜佑說,“不過二百石加上縣庫裡的那點肯定不夠。”

“我們出就我們出吧,當統治者還是要承擔點義務的。”鄔德懊惱的說,“這下還得豁免一部分錢糧了。這買賣有點虧了!”

澳洲人當了第一個,其他人沒有敢不買賬的。這次的“樂捐”出奇的踴躍,很快就從各處募捐了四百石。

鄔德關照人把一部分米發到各處粥棚去熬粥發放給災民。

“注意,糧食定量不要太少――不能少於他們平日裡的熱量攝入水平。”鄔德關照負責災民健康的江秋堰,“再調集一部分醃菜去,保證食鹽的攝入。”

“有這必要嗎?維持最低的生理需求不讓他們餓死,養活他們到明年開春就是了。”

“不,我不打算養活他們,”鄔德胸有成竹的說,“是他們自己養活自己。”

“你的意思是?”

“接下來還得給他們吃得好些。”鄔德說著把自己已經和執委會談過的計劃說了出來。

他的救災計劃很簡單: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在中國的救災賑荒史上一直是卓有成效的方法,不僅救活了大批的災民,也造就了許多地方上的大型工程。古人的成功經驗,現代人自然也用得。

執委會在救災會議上決定以這次受災的災民為主力勞工,在冬季開始全麵的道路建設工程,包括所有道路的硬化施工。

“事實證明,”單道謙說,“追求廉價和快速施工所建造的簡易工程反而是最不經濟的。”他接著補充了一句,“這次台風給我們的教訓就是這樣。”

交通和通訊線路的毀損是最嚴重的,草率修成的路基經過了一個夏天的雨水衝刷早已經鬆動,這次的台風使得道路衝毀裡程超過全部裡程的四分之一。隻有縣城-南寶的公路暢通無阻,這一方麵是因為內陸受台風的損害的程度相對較小,也得益於為了便於重車運輸這一路段最早進行了路基和路麵改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