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建築公司裡,也有一個人起了活泛的心思。
臨高建築公司的總部樓是一座由冰風主持設計建造的工業風格的熟鐵桁架,清水磚牆的二層框架建築,中庭為全層高,直到頂部,架空足有五六米高。中庭裡放著幾張巨大結實的實木桌子。第一張桌子上是百仞城規劃模型;第二張現在正在施工中,旁邊堆滿了石膏粉、紙張、漿糊和各種細木料。
正在做模型的正是臨高建築公司的規劃師季潤之,此人是一狂熱的建築黨人,作為一個正牌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師,季潤之有傲視全臨高建築公司的資本,時常在公司裡提出各種規劃和建築方案,總體來說,他的方案基本上就透著“大”、“巨”、“複雜”的特點,D日之後沒多久,執委會要求建築公司在D日登陸的海灘上設立一處簡單紀念碑。季潤之立刻繪製了一幅巴洛克風格混合新古典主義的凱旋門式的大型建築的圖紙上交。這圖紙在執委會倒是贏得了一致的好評,不過實在過於超越現實,馬上給槍斃了。結果連普通的紀念牌也沒立。
季潤之之所以當了穿越眾,第一個原因是想親眼看到報恩寺塔,第二個原因則是懷著在新世界當上施佩爾的夢想。他非常喜歡蘇聯和第三帝國的那些充滿狂想的建築和城市規劃,電腦裡塞滿了這類圖稿。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在新世界裡主持設計“穿越宮”和未來的千年帝都――他私下叫它“神都”,雖然這和武則天的“神京”有點雷同。
後來他又搞過“臨高總醫院”、“國民學校”、“臨高交通樞紐站”、“海關大樓”、“陸軍司令部”的各式各樣的設計――在他看來這些設計已經悲哀的與現實妥協了,標準降低到無法忍受的簡陋,但是還是無一例外全部被計委打入冷宮。真正入選的全是梅晚等人搞得簡易型建築,最恐怖的就是梅林主持搞得牛車換乘站,居然搭建的是竹杆桁架結構,蘆席頂棚。
“這個叫施粥棚。怎麼能叫交通樞紐站呢。”季潤之私下評論道。
當然了,諸如此類的評論讓他在臨高建築公司裡很沒有人緣。
至今入選的就是翠崗烈士公墓和臨高建築公司唯一的外包項目:東門市天主教教堂。
這座教堂的初始設計圖案差點沒把陸若華嚇壞了:這個建築比澳門修了十幾年的澳門聖保祿教堂還要大,耶穌會給他的全部傳教預算造個門樓都不夠。
最後設計方案被大改成“經濟適用教堂”才算得到了陸若華的認可,動工修建。
“我還以為教會會比較有錢呢。”季潤之對此表示失望。他來到這17世紀,可不是為了造這種普普通通的小型建築而來得。
連公司總經理梅晚忍不住對他說:一天到晚這做些無用功乾什麼,還是多搞點符合穿越集團現階段需求和能力的建築來得有用。但是季潤之對此建議充耳不聞,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就是不斷的在繪圖板上畫他的“宏偉建築”。製訂一個個新城市的“規劃圖”。
長期不務正業的使季潤之最後淪落為長期在工地上監工當項目經理。隻有在搞某些項目的規劃的時候才會征求他的專業知識。至於建築設計則徹底和他無關了。
三亞特區計劃一經上公報,他就立刻忙開了:三亞、榆林可是好地方!季潤之去過大東海,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讚不絕口,可惜現代時空這裡已經被各式各樣的酒店、度假村和高級住宅區占滿,沒有他大展拳腳的份了。而這裡被以梅晚為首的“臨高包豪斯學派”所把持,不但很不合他的胃口,更是沒有出頭之日。於是他就打主意要到這三亞特區去發揮特長――待在這裡自己得夢想就全完蛋了。
三亞特區的性質主要是進行建設和開發。既然是這樣,那麼整個地區的各種規劃也是少不了的。執委會的公報上隻是很粗略的定了一個規劃方案,能補充的細節的很多。自己如果能夠趁此機會獻上一個完整的規劃案,執委會對自己的重視程度就會大大增加,自己調任到三亞特區專任規劃和建築設計師的野心也就實現了。
懷著這樣的野心,季潤之全身心的投入到三亞地區的規劃方案設計中去了。為了加強他對執委會毛遂自薦時的說服力,他開始在建築總公司的大廳裡做榆林港的規劃地圖實體模型。季潤之知道光靠著提建議是沒有說服力的,而專業的設計規劃書也沒什麼意義――門外漢看這個隻會覺得非常枯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觀的用模型進行演示。(,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