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柱雖然窮卻很機靈,也沒什麼家業好經營的,很快就在這能夠讓他吃飽飯的事業上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和時間。他成了一個好學生,拿到了丙種文憑,幾乎時時刻刻都泡在村乾班裡,如饑似渴的大量教育部編印的各種教育小冊子,很快就成了一個“覺悟很高”的學員,很受杜雯的賞識。
至於王五這個富農,但是有家有業不打算當什麼“村乾”。不過澳洲人的剿匪教會了他“槍杆子裡保財產”的概念,十三村基乾民兵連組建的時候他就報名參加了基乾民兵。王五對保衛“新生活”非常熱情。他自家勞動力多,就花了很多時間在民兵的組織和訓練上,成了個民兵小隊長。
“夏季覺醒”需要大量的工作隊乾部,不僅把所有願意充當工作隊工作的元老抽調一空,還從芳草地和各公社抽調了許多土著乾部和學員來充實隊伍。王五和劉大柱就是這樣的背景下調進了儋州工作隊。
劉易曉初步在儋州站穩腳跟,建立起聯絡員製度之後,就將手下的工作隊員們分成若乾小隊,每個工作隊由七八名土著乾部和學員組成,再配以一個步兵排作為警衛力量。按照先近後遠的原則逐步一個村一個村的向全境擴展,最終達到在儋州全境村落建立起村政權的目的。
兩人負責的工作隊,來到的離儋州州城十多裡外的一個村寨照浦村。
這是一個不大的村寨,有三十多戶人家。此地距離州城不遠,但是地形頗為崎嶇,徒步要走上半天時間,一路上都是荒山野嶺,周邊環境非常的荒蕪。
村裡的人家就在山下耕種土地維生,也開辟了一些梯田,因為缺少水源,種田完全靠天吃飯。百姓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當然,這在本時空的農村是一種常態,並無什麼奇怪的地方。
因為窮,本地連堪稱富農級彆的人也沒有。真正是個窮得叮當響的村寨。它會被列入第一批政權下鄉的目標,除了近之外首先就是窮。
窮則思變,這樣的村落對年輕人來說沒有吸引力,窮困又使得少量的物質刺激就能使人滿意,工作隊就容易在當地人口中培養出第一批可用的人員。從儋州糧庫裡取出的大量糧食和布匹中的一部分就地轉撥給劉易曉,用來作為現階段開展活動的經費。
照浦村工作隊到了村裡之後,按照《工作手冊》的流程安排開始工作。分工是劉大柱負責搞“村政”,王五負責搞“民兵”。劉大柱的一個族侄女,叫劉檳的婦訓班畢業生負責青少年和婦女工作。
工作隊在村裡了解了下情況,又分發了些糧食物資,救濟了最貧苦的百姓。召開了各家戶主的座談會。百姓們談到本地的狀況的時候主要是個“窮”字。
村裡隻出產勉強夠果腹的糧食,而且此地交通不便,食鹽布匹鐵器之類最基本的消費品從外界運來就變得價值不菲,搞得百姓們愈發窮苦。
此地匪患倒不嚴重,大約是太窮困太偏僻的緣故,連土匪都很少來問津。王五很留意當地有沒有人去當土匪?各種渠道問下來並沒有這樣的人。
劉大柱帶著衛兵去村子四周轉了一圈,他對種地不陌生,但是這裡土地少,山地多。和道祿村完全不一樣。
“還是要請天地會來才行。”他喃喃自語。他決定在報告裡添上這一條。
晚上,他們在汽燈下開會寫報告。
“這裡青壯年勞動力有富裕,完全可以吸收進來充當第一批的儋州警備連的士兵。”
“我大致試探了下意向,願意去得人不少。至少能夠輸送二十名以上的士兵。差不多就是每戶一丁了。”
“這樣豈不是本地的民兵沒有人了?”
“這麼小的村子,全民皆兵是肯定的了。剩下的男人組織起來也夠一個民兵排了。”
“青藍計劃實施的怎麼樣了?”
“青藍計劃”是穿越集團收容占領區孤兒有一項專項的計劃。是工作隊的工作業績考核的重要項目。劉大柱為了讓自己隊裡的收容狀況好看,這幾天拚命的遊說村裡特彆窮苦的多子女家庭,要他們把未成年孩子交給工作隊,送到臨高去撫養。這種做法不算違規,實際上是受到鼓勵的――教育部門歡迎更多的孩子落入他們的手中,從而被塑造成一代“新人”。(,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