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得很輕,但是意思已經明白了。何誠宗猛然醒悟。若是敗了,髡賊兵臨廣州城下。到時候要他們速速退兵隻有行款――要行款沒有大筆的銀子怎麼使得?
何誠宗作了個揖:“學生明白了。”
李逢節微微點頭:“你去辦吧。其中原委,不足為外人道。”
“是,是。”
一條單桅帆船,張著打滿補丁的帆,緩緩的駛入了一片河灣裡。帆船的船頭上站著一個縉紳模樣的中年人,他雖然麵上故作鎮定,但是眉眼間卻不時透露出焦慮來。
河灣裡長滿了蘆葦,沿岸卻長著許多的橘子樹,掛著許多青綠的橘子。橘子樹之間卻豎立著密密麻麻的竹籬笆,有一人多高,上麵削尖。
船繼續向裡走,拐入了一條狹窄的河道,青翠茂密的橘子林間,一座高大的碉樓從樹頂浮現出現。碉樓是用磚砌得,足足有三層樓那麼高,頂部還有奇特的裝飾――那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沒有的懸空的陽台。
陽台上,有幾個手持木槍,掛著號角的鄉勇,還掛著麵銅鑼。
中年人沒有觀看這難得一見的景象,而是注意著河道兩岸的地貌。這裡沿岸到處是橘子樹。船隻行到河道終點的時候,一座石橋橫跨兩岸。橋下,是木製的水閘門,現在正敞開著,但是河麵上卻懸著一條粗大的鐵鏈,攔阻著過橋的船隻。
橋是石頭的,很堅固。橋麵上有一座過橋樓,原本是四麵敞著的,如今麵對河道的一麵已經被磚石和木板堵塞起來,上麵還留出了觀察和射擊的小窗。
帆船落下了船帆,幾個船夫合力,將桅杆放倒。準備過橋洞了。
幾個鄉勇或站或蹲的在橋頭放哨。看到帆船的到來,有人站了起來,拍打著衣服上的塵土和草葉。
當他們看到船頭上掛著的用宋體字寫有的“萬曆己未廣東鄉試舉人”和“羅宅”的兩盞白紗燈籠的時候,每個人都離開恭恭敬敬的站直了身子。這是本鎮的羅老爺的回來了。
一個鄉勇頭子張望了下,想開口問一句。看到羅老爺本人正站在船頭,趕緊大聲的呼喊對麵的人鬆開纜繩把鐵鏈沉下去讓船通過。
船夫幾篙子下去,船便安靜的穿過橋洞,進入了一片石駁岸的水塘。沿岸都是層層疊疊的房屋和街道,隻有北麵已然是茂密的橘子林。隱約可以看到竹籬笆。一條河流穿過街道流入水塘,河口有一處舂米的作坊,正發出轟隆轟隆的舂米聲。
這裡就是珠江三角洲東莞縣的一個普通的市鎮――三良市,有六百多戶人家,大多種植水稻,不過正如大多珠江三角洲的村鎮一樣,這裡也被新生的商品經濟的浪潮所波及,三良市除了種植水稻之外,還把愈來愈多的土地用來種植靛藍、煙草。環繞市鎮的大片橘子林也為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每到收獲的季節,前往縣城和集市的航船每天都滿載著農產品運出去,帶回來稻米、食鹽和各種日用品。
雖然最近水麵上不甚太平,但是此地距離省城不遠,海盜們很少會深入到珠江這麼遠的地方來進行搶掠,有的隻是一些小股的水匪而已。三良市的百姓們在鎮上縉紳們的組織下辦了團練,造了火炮,還修築了竹籬笆。雖然遭遇過幾次水匪的侵擾,都沒有什麼損害。
水塘裡,泊滿了大大小小的船隻。這裡和大多數村鎮一樣,幾乎沒有陸路,人行貨運大多依靠水路的交通。四麵環水,到處是河汊、港灣和水田,猶如一個小小的孤島。集鎮裡的房子不太規則的毗鄰著,街道也有些彎彎曲曲。這裡有三條東西街和四條南北街,街道之間還有許多小弄連接著。街的南麵是一個打穀場,兼作集市用。緊挨著打穀場的就是一大片的水塘。等於是三良市的港口一般。
街上有二家米行,三家席、一家當鋪,一座漁欄、一座酒坊和一座牙行,此外還有大大小小的酒館、飯鋪、小客棧、茶居,有肉鋪、豆腐店、藥鋪、雜貨鋪、鐵匠鋪,還有綢緞莊、裁縫店、洗染坊,打穀場邊上有木材鋪、修船坊……
有說鼓書的,唱曲的,唱戲的,玩雜耍的。雖然沒有妓院,卻有十來戶“私門頭”,……每逢集日,叫賣聲、唱曲聲。吵鬨聲就象個大蜂房,彙聚成一片嗡嗡的喧囂。(,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