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仕途坎坷(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7082 字 9個月前

坐堂執教二十多年,桃李滿天下,邱縣劉刺史是他的其中一個弟子。

盧學儒在唐朝科舉製度考試中,雖然未能大遂平生所願,考取最高功名——進士及第,卻也得了個同進士出身。

盧學儒出生於中原邱縣後梁村一戶盧姓的“書香世家”。一出生,盧家就按“科考取官”模式對他進行培養。

自隋朝創立科舉製之後,盧學儒三歲時,祖父盧文興就開始教他學《三字經》《千字文》等,“進士夢”是他盧家曆代的進身仕途夢想。

在唐朝時期的讀書人喜歡參加的科目還是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主要是以儒家經學為考試的內容,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古代曆代統治者注重用儒家學說統一人們的思想,這也就是明經科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與明經科同樣重要的就是進士科,唐朝初期,進士科主要時務策五道,文章詞華的優劣來作為考試的標誌。在這個重文的時代氛圍中,許多還沒經過吏部銓選的任命為官員的進士,身穿百姓的衣服就被人們視為未來的卿相。

進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讀書人來應試,導致競爭激烈,及第難度大。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樣的說法,如果三十歲考上明經就已經老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是很年輕的年齡。可見進士科的考試難度要比明經科大。【1】

【6】

【6】

【小】

【說】

按照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獲得舉人資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參加會試。

會試取中了,稱為進士。

中了進士,就可以名正言順做官,一部分優秀的選入翰林院,稱為翰林,這是最高“學術職稱”,一般的進士至少也可外任知府,這是古代文人士子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而盧學儒的父親盧劍青自小不僅好學,而且聰明過人,過目成誦,家裡的書看完,常走數裡邱縣書院借書,其勤奮好學可見一斑,不難看出他從小誌向就遠大,所以博覽群書。

盧劍青在他二十歲的時候應鄉試中解元。

三年後,入國子監讀書,深受器重,名氣日盛。

再三年,複試於禮部,名列前茅,但因其孩童時爬樹時臉上被樹杈劃了一下,留下一道傷疤,考官嫌其不雅,隻賜得個殿試二甲第一登進士。

後來文名遠揚,擢升翰林院學士。

在掌翰林院的年月裡,由於他才識過人,廣集諸子百家有關治國濟民之說,精心鑽研,著書立說,尤其是對治國理政,發展經濟方麵做出新見解。

盧劍青的這些成就都是因為其人好學,他是活到老學到老,導致晚年“右目失明”,但是他“猶披覽不輟”。

因此,當朝有的文臣說,聰明隻是很小的因素,作為一個過目成誦的人,也是靠的勤奮和毅力;有的讚他“以博綜聞”;更有的認為:盧劍青“不僅為鄰郡之大人物,乃大唐史上名人也。”

盧劍青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常深的造詣。可謂之通儒,在文學方麵有“詩文滿天下”的稱號,但他自己以精通經濟而自負。

盧劍青不僅學識淵博,在人品上也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他的民族思想浸潤著深厚的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精神。唐代史學家譽他為“中興賢輔”、“當代通儒”。後病逝於長安,終年七十七歲。

……

而盧學儒他本人,繼承了祖輩的遺傳,才學超群,公元618年,在鄉試中考取了舉人,獲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

心懷天下的盧學儒,三場考罷,他的卷子雖然獲得了考官的好評,卻沒能中榜。

盧學儒隻好打點行李,北歸故裡。

盧學儒這次進臨安城赴考,雖然沒能中榜,但卻有二大收獲。一是他在這裡遇到了伯樂——李淳風。

李淳風在朝廷以賢良科目召試對答策問的一千餘人中,他名列第一。兩人共論時事,相談甚歡,引為至交;二是歸家途中,沿途考察各地時務,民情了然於胸,見識大為增長。

春風秋雨又三年,前度盧郎今又來。

這一次,盧學儒差一點就被錄取了。

同考官極力推薦他的卷子,主考官也認為這名考生“言有體,不蔓不枝、次暢、三順、詩妥。二場尤出色”,準備以前十名錄取。

然而臨揭榜時,考官發現中原多錄了一個名額,而嶺南尚未錄滿,為了平衡,撤去了盧學儒的進士資格而補給了嶺南,他又一次名落孫山。

後來,為了安撫盧學儒,主考官給他一個“謄錄”的職務,讓他進入翰林院隊伍。

可是,心高氣傲的盧學儒不願意擔任這樣抄抄寫寫的職務,他還要**,於是拒絕了。

又是一個三年後,盧學儒第三次參加會試。

這次考試,盧學儒可謂得心應手,下筆如有神助,發揮得淋漓儘致。

但主考官批他的答卷發現了一處明顯的錯彆字:提拔的“拔”字,寫成了點撥的“撥”字。

這一次,竟是一字之錯,又名落孫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