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禪定(上)(2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2782 字 9個月前

那位挑柴的老僧,就是他們的師父——慧遠禪師。

為了弟子們能夠安心禪修,他老人家便親自上山打柴。

張少飛一邊幫他將乾柴擔到齋堂,一邊開玩笑說:“我早就向往慧遠禪師,故前來拜訪,誰知來到了這裡,僅僅遇見了一個擔柴翁!”

慧遠禪師笑著嘲弄他說:“你呀,隻見擔柴翁,卻不見慧遠。”張少飛故作不解,問道:“如何是慧遠?”

慧遠禪師知道遇到了不凡之人。但年老成精,佯裝癡癲,指著柴捆叫道:“柴!柴!”柴是慧遠?慧遠是柴?”

禪,就是這樣靈動,就是這樣意趣盎然!

慧遠禪師有一句口頭禪,“久坐有禪”。他的意思是說,隻有你長期打坐,深入禪定,自然而然就會有禪——由禪定而顯發出大智慧。因此,他嚴格要求他的弟子們,不倒單(夜間不展開鋪蓋,即不睡覺),晝夜坐禪。

……

慧遠禪師通過與張少飛一番接觸,對他喜愛有加,便留張少飛在寺裡參禪。

於是,張少飛便留在了西山石門寺,每天跟著慧遠禪師修**禪定。

禪定,也稱作“三昧”;梵語為“禪那”,也稱之為“思維修”、“靜慮”,是佛教修行的一種手段。它是“定”與“慧”的統稱。“悟之曰慧,修之乃定。”

人世間一切妙用,萬行萬端,乃至神通光明,皆有定發。故,欲求聖道,必須禪修。離此無門,離此無路。

是啊,不經過思維修、靜慮,如何使自己雜亂的心沉靜下來?心不清靜,如何顯發智慧的光芒?

其實,禪定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更非佛教獨有。例如,張少飛給劉秀彬重新詮釋過的儒家經典《大學》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怎麼“明明德”呢?首先得做到“止”,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後才會有“定”,身心安定下來才能夠做到真正的“靜”,心靜之後能安、能思慮、能思維,經過思維、靜慮,才能打開智慧的大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