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弘法(2)(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5964 字 9個月前

六祖惠能在大梵寺的說法,由他的貼身弟子法海禪師記錄了下來。後經發展,成了佛教界的瑰寶《六祖法寶壇經》。

法海禪師(650-730),本姓張,字文允。韶州曲江縣人。少年時本是一介儒生,才氣橫溢,長習佛典,最初於鶴林寺出家。他第一次參拜六祖惠能時,謙虛地問:“我有個問題十分迷惘,什麼叫做即心即佛?”

六祖惠能答道:“沒有生起正念以前的念,叫真心;正念生起以後不斷滅,這就是佛。能變成萬法一切相的。是真心;能遠離萬法一切相的,就是佛。若要我將全部說出來,那就花費多少時間也做不到。”

六祖惠能說到這裡,停了一下,又道,“你還是聽我的偈頌吧。”

“好。”法海恭敬地看向六祖惠能,隻見偈頌隨六祖口中而出: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靜。

悟此法門,

由改習性。

用本無生,

雙修是正。

法海禪師聽了六祖惠能的開示後,雙眼露出了希望的光彩,眼前的層層迷霧被一隻無形的手拂去,露出了一片光明。

法海禪師似乎踏進了大徹大悟的境地,其後,他曾寫了一首偈語,抒發自己對這次參偈的深切感受:

即心原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雙修離諸物。

法海禪師落發前讀過不少書,進空門後勤奮好學,有一定文字功底,寫的字娟秀有力,每次六祖惠能向信眾講述佛經與禪法,都是法海禪師作記錄員的。

這一次,法海禪師將六祖惠能在大梵寺講的佛法記錄下來,成了初具規模的《六祖語錄》。

韶州韋刺史文才橫溢,拿過法海記錄的《六祖語錄)。仔細看過以後,心潮澎湃,興奮得滿險通紅:“法海大師,六祖講的自性本身清淨,力揚明心見性,實際將天竺的禪學與我們的教義交融地揉合在一起。這種將佛、道、儒三教統一歸化的觀點是前所未有的。而裡麵所述的禪法深入淺出,妙解物語,令人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但下官看來,你這樣數碗是碗,數碟是碟的記錄,似乎單調了些。”

法海禪師眨著眼睛,問道:“韋刺史,你的意思是?”

韋刺史:“師祖成就可比得上巍峨泰山,而他又是一個多麼平凡的人。他的生平,如同長河那麼曲折,又極具哲理性,你將此整理,留以世人,定然有不少警示作用。”

法海禪師雙手一攤,滿臉無奈的神色:“韋刺史所言極是,

隻是貧僧已儘了自己的力,可謂是江郎才儘了。”

韋刺史:“既然你自認為已江郎才儘,大可再見才人,與你補充與豐富嘛。“

“寶林寺裡,僧眾雖多,但他們一致公認我的才華屬於最好,而我自問也不過如此而已。”法海禪師臉有難色,“你叫我在寺裡找什麼人呢?”

韋刺史臉龐含笑:“寺裡不行,就在寺外找嘛!”

法海禪師:“寺外?寺外的人即使有狀元般的文才,但不懂佛理禪機,寫出來的東西不是對牛彈琴嗎?”

韋刺史:“那也未必,這樣吧,我向你推薦一個人”。

法海禪師:“誰?”

韋刺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心胸:“我。”

“你?”法海禪師以愕異的目光盯住韋刺史好一會,才搖了播頭,“不行,不行。”

韋刺史:“為什麼不行,是不是嫌棄下官一沒有文才,二不懂佛理禪機?”

法海禪師:“非也。”

韋刺史:“那麼,為的是哪一樁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