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於心不忍,停住腳步,想轉回身去。但一想到這一回去就難以離去了,一狠心走出院子。歌聲隱隱,像月光的精靈,從虛無飄渺的宇宙深處飄落下來,回蕩在惠能的心靈中,傷感中帶著幾許迷離……
惠能曉行夜宿,餓了,摘山間的野果充饑;渴了,到溪邊掬一把清水飲下。就這樣,惠能走了一個多月,好不容易才來到了蘄州黃梅地界。展現眼前的是一條波濤翻滾的大江橫在麵前。
大江對岸,隻見兩座高聳雲天的山峰,憑江對峙。
“啊,東山到了!”這正與新州金台寺的釋慧大師向他講述蘄州東山的地形地貌相符。東山因有雙峰並峙,因此亦名雙峰山。在雲霧繚繞的兩座峰上,有一座座殿堂寺院隱隱約約地掩映在白雲綠樹之中。朝聖之地就在不遠處,夙夜想見的佛祖即將出現在眼前。惠能感到莫名的興奮,長途跋涉的疲累一掃而光。
渡過江後,惠能沿石階拾級而上, “東禪寺”三個大字赫然入目。
這東禪寺,最初是江州刺史桓伊為夢遠禪師而修建,經曆代不斷擴建,規模漸大,又因有名僧高士到來當住持而名聲大振,成了佛教名刹。此時,由五祖弘忍大師在這裡當住持,開辟道場後,廣開法門,接引群品,轟動全國,吸引四方信徒。寺裡常住門徒多達千餘人。
惠能進了“一天門”,見青磚綠瓦的寺院殿堂倚山而建,層層疊疊,在古樸中又顯出幾分莊嚴。
拾級而上,穿過了寺院的回廊曲徑。途中,惠能從心裡驚歎,這東禪寺比起新州的金台寺,氣勢可大得多了。
惠能透過一縷雕著通花的棕色門欞,看到了裡麵的情景。
大殿裡,紅燭高燃,香煙縷縷,裡麵卻是鴉雀無聲。
近千位和尚分列成好多行,坐在蒲團上,所有目光都聚焦到講壇的法座上,專心致誌地側耳恭聽。
講壇的大紅法座上,盤膝坐著一位年逾半百的老和尚,他臉蛋略圓,紅光滿臉,花白的眉毛逶迤到兩邊,下巴長須飄皚。他正在給弟子們講解著佛學。他就是譽滿四海的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並不拘泥於舊例習俗,改用《金剛經》傳法,開東山“法門”,又叫“東土第五祖”,為惠能一係禪法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此時,五祖弘忍大師的嗓門不高,聲音卻洪亮悠長,好像吊鐘敲出的聲音在大殿內外回蕩。
惠能在殿外隔著木門,距離講壇的法座有十多丈遠,但對弘忍大師的釋法聽得十分清楚:
“佛祖釋迦出生在西天的昆迦羅瓦滋,他常在靈鷲山說佛法。他常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句話成了我佛的教條。‘唯我’,不是妄自尊大的‘小我’?而是‘大我’,是為眾人服務的佛心。我們用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是表示蒼天之高,大地之厚,是無窮的,任何人都可以分享到佛的生命之光。”
惠能在外邊聽著,聽著,仿佛有什麼東西撥弄著他的心弦,發出的回音很邈遠,也很深沉。
“華嚴宗尊崇《華嚴經》,而天台宗以《法華經》為其基本經典,淨土宗則有《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而我認為《金剛經》……”五祖講完佛學後,隨後是寺內和尚們一陣的歡呼。
神秀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後,向大家宣布:“今天的釋法到此為止,諸位回去後,應該對師祖今天的點撥認真消化,好好領悟,勤力修禪。”
眾僧陸續走出大殿,各自散去。
五祖從法座上站起,邁步走下法座的台階。
神秀向五祖伸出雙手,作攙扶狀:“師父,小心。”
五祖走下法座,站定以後,問道:“神秀,今天我這一課講得怎麼樣?”
神秀滿臉奉承之色:“字字珠璣,句句醒世,令人茅塞頓開,隻覺得縷縷佛光,直照心田。”
五祖用手捋著長須,眼珠凝定,不再多言。
神秀身後的那位武僧淨明向五祖遞過了錫杖。
五祖拄著錫杖,在神秀、淨明其他護身僧人的簇擁下走出大殿,朝方丈室走去。
當正陷入沉思的惠能醒悟過來後,五祖已離開大雄寶殿有七八丈遠,連忙在後麵叫道:“師祖留步,師祖留步!”
“你在五祖大師後麵瞎叫著什麼?!走、走、走!”一個臉容古怪的僧人,聽到惠能的喊話,從後麵大步流星趕上來,禁不住地驚叫一聲:“啊,是他?怎麼是他?”
神秀扭頭問他:“影隱,他是誰?怎麼,你認識他嗎?”
“他……他……他是第一次來東禪寺,我怎麼會認識他呢!”影隱連忙否認著(這是惠能第二次與影隱接觸)。影隱整了容,惠能一時認不出影隱。但影隱卻認出了惠能。
五祖聞聲後,轉過身子,見有位陌生人.便駐定了腳步。
惠能向五祖施了個禮:“師祖有禮。”
五祖用如炬的目光審視著這個陌生的不速之客:這位全身皮膚黧黑的青年人額角顯凸,兩耳垂肩,確有佛氣,但身上的藍黑色粗麻衣汙穢不堪,上麵泛起了點點的白色。顯然,這是長途跋涉期間,身上的汗水蒸乾後殘留在衣服上的鹽漬。衣服被途中的荊棘勾劃起條條絲痕,破破爛爛,他腳上的草鞋也磨得破爛了,趾頭有一半露在外麵。乍地望去,跟漂泊流浪的乞丐並無多大的區彆。
五祖見他這副山野村人的模樣,皺起了眉頭,問:“你叫何名?”
“姓盧,名惠能。”
“惠能?你是個俗人,怎麼起了一個法名?”
“不知道,我父母從小給我起的。”
“你從哪裡來?”
“南粵新州。”
“前來乾什麼?”
“求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