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漏夜上山(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4235 字 9個月前

正當惠能為李氏把脈時,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跟著傳來李伯那熟悉的聲音:“阿能,追殺你的那幾個北方武僧進村了,快從後山逃跑。”

情急之下,惠能拿起背包,背著李氏從後山逃跑,他要趁著黑夜上天露山躲避,為娘親治病。

惠能在家時,經常從後山龍山這條山路上山打柴,時不時還穿越龍山上天露山打柴、拾落柴,對這裡的環境十分熟悉,雖然現時漆黑一團,但他駕輕就熟,背著李氏沿著摸黑行進在九曲十八彎的崎嶇山路上。

好不容易天己放亮,惠能走到一個山坳處,腳下的小路彎彎曲曲,密密麻麻的樹木交混雜生著,上麵是藤蔓纏著。

路邊小溪裡,魚兒在大小不一的鵝卵石上自由自在地追逐著。

轉過山坳,惠能與李氏驀然覺得眼前一亮:小路兩旁各有一座天然石壁對稱地聳立著。

李氏叫了起來:“好雄壯呀!”

惠能知道,這座石壁裡有一個石洞,他在這一帶打柴,遇到刮風下雨就進石洞避雨。

石壁有如鬼斧神工劈削出來一樣,高三十多丈,寬一丈,石壁上的縫隙裡生長著密密麻麻的小草和樹木,一條僅能容下一人進入的石條橫跨在兩邊石壁中間的地麵上,這真是大自然的造物。

李氏打量了一會,說:“這兩邊的石壁多像一扇門呀!”

惠能指著地麵的那塊石條,說道:“這兩旁的石壁真的太像一扇門了。還有,地麵這條石,很像是一道門檻。”

李氏點著頭說:“能兒,你這話說得太逼真了。”

惠能揚手指著兩邊直立的石壁:“阿娘,我也是聽洛洞村的阿輝和阿蓮他們說的,他們山裡人叫這個地方叫做石門。”

惠能李氏舉起左手放在額頭,眺望仿如一線天的天露山石門,蒼翠的洛洞村映入眼簾。

洛洞村是天露山十八洞村之一,和龍山大山脈宛延相連,上有古柏、青鬆籠罩,下有溪水環繞,南與龍山遙遙相望。

一眼望去,秀麗幽靜、蒼翠肅穆、充滿靈氣。

置身於此,惠能完全忘記了一路的躲避追殺,虔誠、莊嚴之感油然而生,直奔天露山石門,如同激情滿懷地投入親人溫暖的懷抱。

石門不大,坐北麵南,在深黛蒼綠的古柏映襯下,石門顯得素雅古樸又悠遠孤傲,仿佛在靜靜地向世人訴說虛幻飄渺的華夏神話。

踏進石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株奇特的金蓮樹。

惠能虔誠地向金蓮樹拜了三拜,意味深長地介紹開來:“此樹當地人叫‘觀音蓮’,是觀音用手中靜瓶之聖水滋潤長成,樹齡長達五千多年,高約6米,下圍3餘米……”

惠能在驚歎之餘,抬頭仰望,隻見枝繁葉茂蒼翠,成群喜鵲在枝丫間歡快和鳴。

站在五千多年聖樹下,惠能有如徜徉於悠久厚重的中華文明長河洗滌心靈,肅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這一切,無不顯得古樸莊重,彰顯中華文明之厚重。

如果說,這株奇特的金蓮彰顯著華夏文明的悠久厚重,那麼,石門和龍山卻濃縮了炎黃子孫對先祖的虔誠與守望,它們仿佛在告慰祖先:久彆的遊子回到了母親的懷抱。令人痛心的是,已貴為禪宗六祖的遊子,至今仍忍辱負重,遭同門師兄弟追殺而四處逃循……

佇立在天露山石門前,惠能舉頭仰望,忽見有一座山勢峻峭,怪石嵯峨,林木特彆蓊翳的大山映入眼簾。半山腰有一條小溪好似玉帶,蜿蜒曲折,迂回在半山溝壑之中。

半山嶺下的坡地猶如和尚打坐墊膝的蒲團;四周點綴著許多圓形的大小石頭,頗像和尚佩帶的串串佛珠;山體形狀扁中帶圓,形似寺廟中的木魚。

還有,半山腰處狀如八卦,更像一卷打開的經書;山頂之上,煙霧繚繞,時隱時現,如若重霄九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