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就要有糖吃了,有那麼多好吃的了,有那麼好的新衣服穿了,又有鞭炮可以放了,去和石狗、文仔等一班童年小夥伴,挨門逐戶去撿鞭炮仗、去玩耍了,一直到天亮,這就是他做孩子的守歲唄。
大年三十的早上或晚上,就是貼春聯、福字、門神的好時間。李氏打好滿滿一小鍋粘稠的漿糊,然後盧行瑫教惠能貼:
先要把去年已舊的撕掉,不能全部清理乾淨的,就沿著去年的老痕跡抹上漿糊直接貼上去。這樣更見除舊布新的新年氣象。
門小門神大,加上門大多不平,門神貼在門上,更見凸凹的鮮活的立體感。
還有喜字福字,要遠遠的將福氣喜氣從外麵,一步步一個轉彎的接引到家裡來。
福要頭朝下貼,這叫福到了。
喜字要出了門一抬頭可見,這叫出門見喜。
這就叫大唐人的布局,大唐人的智慧,從過年生活的小節透出細心與周詳。
大紅色的春聯、門神和福字,加上滿地掃也掃不乾淨的,過年家裡在門口放鞭炮炸出的紅色的炮屑。
春聯、門神、福字、鞭炮,紅成一片,就像麻辣燙裡放著的一眼可見的辣椒,夠紅夠熱夠味兒,這就是純正的年味兒。
紅紅火火過大年,紅火就是寫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門神、福字,還有包著紅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喜慶在人間的爆竹。
惠能聽他爹爹講:爆竹,又叫鞭炮,俗稱“放炮”。在過年中,辭舊迎新的爆竹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地位。人們為了除夕迎新年,用火點燃竹子發出響亮的劈啪聲音。這就是後人因此把火藥製成的鞭炮稱為爆竹的由來。
過大年,放鞭炮,它老少皆宜,卻男女有彆。放鞭炮,一向是勇敢者的遊戲,男人們的專利。
當男孩子在興高采烈的放著鞭炮時,那邊的女孩子們卻忍不住捂住了耳朵,嚇得又快又急地跑出去老遠,才回過頭用一臉崇拜的神情看著,這邊放炮的男孩子在嗤之以鼻的同時,一定是心裡充滿了興奮與愜意。
那時,惠能隻不過是二歲的小男孩兒,對過年放炮就情有獨鐘,對過年放炮非常著迷。他見大小夥子邊抽煙,邊吸一口點燃放炮,而惠能就用香去點。
當他撅著屁股哆哆嗦嗦遠遠地用香去點小炮的炮撚時,那些大小夥子則以左手拿香煙,右手拿著大雷炮點著以後停幾秒鐘再扔,以表明不恥於與小屁孩兒們為伍的勇氣。
由於過年放鞭炮,經常一不注意新衣服上就有了大洞,一不小心被炸著手指頭的就司空見慣了。
要不,怎麼說,放鞭炮是勇敢者的男人的運動呢?
要不,為什麼說“爆竹聲聲辭舊歲呢?
每到臘月三十夜晚,大年初一淩晨,鞭炮聲此起彼伏日夜不斷響徹雲霄令人震耳欲聾。
放鞭炮響亮的巨大聲響,揮發的正是新年的熱烈與奔放。放鞭炮散發的濃烈硝煙,正是揮之不去的新年年味兒。
……
惠能三歲喪父,四歲那年春節,村裡和他年齡不相上下的石狗、文仔、子輝等前來邀他去玩。
惠能的娘親這天去村了(當地習俗,大年初二開年後,外嫁女要回娘家探親拜年),他一人在家,正有點悶,難得有這麼幾個好夥伴找他去玩,於是,爽快地答應了。
惠能關好大門,問:“去那裡玩好呢?”
文仔說:“村地堂現在舞獅子,我們先去看舞獅子怎樣?”
“好。”
他們幾個崩崩跳跳,嘻嘻哈哈地朝著村地堂而去。
臨近地堂,一陣喧天的鑼鼓聲傳來,好像在催促他們快點前往。
他們加快腳步,走到村地堂前,隻見黑壓壓的人群把諾大一個地堂圍著。
他們像刺蝟一樣靈巧地鑽入人群,來到地堂前。隻見在廣闊的地堂中央,有三個人正在進行舞獅表演: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首尾配合,另一人戴著麵具(俗稱大頭仔或大頭佛),身穿大襟衫,手持葵扇,手舞足蹈,引獅子向前。
在地堂一旁,有三個人分彆打鼓、敲鑼、擊鈸,配以象征獅吼和風雷之聲。獅子隨著鑼、鼓、鈸聲的強弱、快慢、急速、柔和而舞動。時而隨著鼓點起舞,時而左右盼顧,時而引頸獨立,時而俯仰跳躍。“獅子出洞”、“窺測方向”、“高台飲水”......惠能他們覺得十分有趣、好玩,忍不住也跟著現場的大人們鼓掌、喝彩!
……
看完了“舞獅子”,他們遊興未儘,漫無邊際地逛村過寨去玩耍。不知不覺中逛到了新州縣城附近的倉夏村。
剛到村口,隻聽到陣陣喧天的鑼鼓聲傳來。進村一看,隻見村中人頭湧湧,人聲沸騰、熱鬨非凡,原來村裡正在舉行舞火龍活動。真是事有湊巧,後來,惠能稍大上山打柴,就是挑到這附近的街市去賣,可憐小小年紀,已經挑起了打柴養母的生活重擔(此是後話)。
過年的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是豔陽高照,晴空萬裡,突然之間,天上飄著一片烏雲,不一會兒,竟洋洋灑灑下起了毛毛細雨。但並沒有減少現場的人看舞火龍的熱情。
隻見兩條“金龍”,分彆由十八名男子和十八名女子負責舞動,一人負責舞動龍珠。隨著鑼鼓敲響,“龍珠”在前頭引路,兩條“金龍”隨即追搶“龍珠”。在魚、蝦、蟹等動物舞的襯托下,那兩條“金龍”繞村遊行前進。
惠能他們看得十分高興,石狗看得興起,手舞足蹈,突然摸了一下頭腦,問惠能:“為什麼那兩條‘金龍’要繞村遊行呢?”
惠能向著石狗:“我們到了彆人的村,最好是隻看不問,不要惹事生非。”
“這孩子真懂事。”在旁邊觀看舞火龍的一位長者見惠能小小年紀說出大人的話,一邊誇惠能,一邊向著石狗說:“金龍繞村前進是行大運、保平安、祝豐收的意思。”
惠能向前施禮,連聲道謝。
“不客氣。老夫姓何,名宗,你們就叫我宗伯吧。”長者邊說邊從袋中拿出一疊紅包,每人發了一個,然後問“看你們麵生,是那條打寨的?”
惠能恭敬地:“我們是夏盧村來的。我姓盧,名惠能。他叫石狗、文子、子輝。”惠能介紹完後,他們異口同聲說:多謝宗伯紅包!祝您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宗伯向著惠能:“你們真是生性、懂事。”
合當惠能和宗伯有緣,隻聽到宗伯又說:“你們夏盧村近大山,我們這裡是縣城,日常生活需要大量山柴,若上山打柴擔到這裡賣,能賣過好價錢。”宗伯這無意的順便一說,竟成了惠能日後上山打柴挑到這裡賣的活計。
宗伯說完後,摸了摸石狗的頭,接著他的話說,“相傳,在古時,新江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漲,衝過護城堤,造成縣城年年受災,民眾更是深受其害。於是在新江的拐灣處,築成一道防洪堤,在堤內建“龍神廟”,後又稱“洪聖廟”,人們初一、十五前來朝拜,祈求龍神保祐風調雨順、安居樂業、五穀豐登。”
接著,宗伯描述金龍舞動時,舞金龍的人除了要有紮實的武功,還要細致地通過金龍的騰雲駕霧、金龍盤珠、龍騰四海、二龍爭珠、雙龍出海、金龍戲珠、飛越高峰、金龍戲水等動作,來表現金龍的勇猛、剛勁、靈巧以及表現其情感。
要表現出金龍的活靈活現,在舞動時,以龍頭手為指揮,舞龍人視龍身長度定舞龍人數,敲鑼1人,敲鼓1人,舉旗1人,提燈1人。其他魚、蝦若乾人等。
每個舞龍隊員穿著統一的黃色衣褲,係腰帶,頭裹黃巾,腳穿布鞋。隊伍按前麵旗隊、頭牌、水簇燈(魚、蝦、蟹、螃)、蛟龍扇、鑼鼓隊、舞龍隊的次序排列;
全套舞龍動作分小遊龍、大遊龍、龍抬頭、龍翻身、鑽龍尾、盤龍窩、滾沙龍。
在滾龍時,人與人必須靠得很近,龍才能滾得圓、滾得高。開始出場鑼鼓敲響為指揮,龍珠引路,金龍如追搶龍珠似的飛速追逐,所有動作都在龍遊動中進行,在鞭炮聲和魚、蝦等動物舞動的襯托下,繞村寨或街道而舞,一為辟邪,二為行大運,三為喜慶助慶。
金龍一動,走到哪裡,哪裡就是福,所以當地善長人翁、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期望金龍的到來,保家庭平安,保村寨平安。
宗伯的活靈活現描述現場舞金龍,直聽得惠能他們連聲叫好。
“惠能你看,這兩條金龍好像真的一樣,是怎樣做出來的呀?”石狗看著那兩條正在舞動著的栩栩如生的金龍,高興得竟然忘了剛才惠能對他說過的話。
惠能向石狗使了一個眼神,不料恰被宗伯看見。
宗伯善解人意地介紹開來:
金龍製作十分講究,龍身長的達五六十米,一次要三十六個人出場舞動。另加龍珠一隻,龍頭、龍身(段)、龍珠均為竹絲紮成,貼上等裝飾,糊以金色絹布;布染著色畫鱗片,金龍製作工藝輕巧堅固,特彆是龍頭部分,一個十多斤重的龍頭,可以承受120斤的壓力。金龍在紮作方麵栩栩如生,十分生動,且做工精考,線條流暢。金龍的造型精致大氣,外輪廓靈巧概括,主色調金黃色中有綠色作修飾,尤其金龍的龍須更是做工精細流暢。
以往,聖龍每年要紮作一次,必須要在每年年二十九前紮好,同時要舉行“開光”儀式。
在沙灘上殺雞“點睛”(掛彩)、起舞,從春節時初一至元宵節,到縣內各村寨住戶拜年,表演金龍。
到元宵節後在洪聖廟處將金龍火化,金龍的灰撒入河中,那些龍裙布,人人爭著用來為小孩子做衣帽,據說小孩穿了龍布做的衣帽可快高長大,無災無難。
平時每逢重大節日或慶典都會出動金龍隊舞龍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