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出山(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6375 字 9個月前

辦喪事過程中,新州知縣張中昌獲悉當年秋後處斬的閻發奎仍逍遙法外,立馬發出通令,將其緝拿歸案,驗明正身處斬。

自此,惠能受追殺的危險也隨之解除了。

惠能按照李氏臨終前的遺言,把李氏埋葬在龍山頂上盧行瑫的墓旁。

李氏出殯那天,惠能披麻戴孝跪在欞前,李小蘭、梁金蓮也像個大孝子女一樣和惠能跪在一起,啕號哭喪……

夏盧村裡,嗩呐、八音聲混合著哭喪聲,響成一片。

夏盧村的上空,忽然一陣秋風掠過,飄來一陣烏雲,緊接著下起了飄飄灑灑的秋雨,好像也在為六祖惠能痛失慈母而悲哀落淚……

此時的夏盧村原野,蒼茫大地被紛紛揚揚的雨霧籠罩著,撲朔迷離,徒添幾分哀思。

一陣陣送葬的嗩呐八音響起,和著哭喪的哀聲在夏盧村上空回蕩。一隊披麻戴孝,舉著紙幡,哭著哀喪的隊伍,跟在四個抬棺材的壯漢前麵,惠能披麻戴孝,捧著靈位,文仔、牛仔挽扶著他從村裡走了出來,他們一邊走著,一邊朝天撒著冥紙。

冥紙在風雨中紛紛揚揚,悠悠地飄落在原野上,沾著泥濘。

送葬的隊伍一直把李氏送上龍山頂上下葬後,才緩緩地下山……

惠能為母親辦完喪事後,頭七這天,在墓地旁搭了一間草屋為李氏母親守孝。

百善孝為先,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

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而且這個標準一直被曆朝曆代所沿用。

為親人守孝,曆時三年,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說過: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這就是守三年孝的原因。你是三年才從父母的懷中離開的,那父母離去,讓你守孝三年,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古禮。

古代人非常講究忠孝,其中孝尤為重要,古代父母死後,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這叫丁憂。另外守孝期間不能穿紅戴綠,守孝期間不能參加娛樂、走親訪友,等等。

三年之喪出自商,周滅商後也接受了這個製度,但是春秋間還有大批諸侯不當回事,也沒有什麼人出來指責,說明那時還沒有成為普遍風氣。

……

惠能為娘親在這間小小草屋裡守孝,三年多的時光悄然而過……

惠能自攜禪宗衣缽南歸之後,在廣東四會、懷集、新州一帶的深山之中隱匿了十幾年,在家鄉龍山這間草屋裡又守了三年半孝,總共在嶺南度過了十五年不平凡的歲月。

這十五年,是惠能苦樂的十五年,是修行的十五年,是失去了慈母和婚姻的十五年,更是對佛之心法艱苦實踐的十五年。

這十五年中,惠能已經從一個俊朗的青年步入到了成熟穩重的中年。

臨近春節的一天夜間,惠能照例在這間小小茅棚裡禪修完後步出門外,隻見遠處一個年老的和尚,手中托著一個晶瑩透明的水晶缽,用一種內力修為深厚、傳音入密的上乘內功,把吟誦之聲從遠處送入他的耳中,讓他聽得清清楚楚:

盛年不重來,

一日難再晨。

法王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

……

“法王?”惠能琢磨著那個年老和尚吟誦……忽地,想起了小時他爹曾對他說起過:他出世時那天清晨,有兩個和尚站在門口,一個年過八旬,一個年過半百,都是慈眉善目,舉止不凡,說是專程前來為他起名“惠能”,臨走還向他施禮,尊稱他“法王”。

……

惠能會心一笑,回到草屋裡,拿起裝有祖師袈裟的包袱,出門深情地回望了居住了三年多的草屋一眼,連與李小蘭、梁金蓮等親朋告彆都忘了,便跟著老和尚直奔山下而去……

遠處的村落裡過年的鞭炮聲,催得野梅灼然開放,把一片大好春意儘情地抒寫在茫茫荒野。惠能自語:“春節到了,春天要來了,我也該下山了。”

……

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正月初八那天,惠能來到廣州城(當時屬南海郡)。

廣州是達摩秉承般若多羅的遺訓,於梁武帝普通年間航海東來,舍筏登陸到大唐東土的第一站,“一葦渡江”的典故源出於此。

此時的廣州街道縱橫交錯,車水馬龍,遊人如織,一片繁華景象。

惠能向路人詢問:“這城裡哪間寺院最大?哪一處高僧的道行更深?”

“法性寺。”

“法性寺。”

“法性寺!”

儘管路上行人的衣著表明他們是屬於不同的階層,但他們的回答都是一個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