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身上覺得氣脈動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對了或吃錯了東西,再不然可能有輕微的感冒,頭有點微脹就自以為是氣衝動,這都是自我在造作。
眾生本來無我,妄認有我,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並不是打坐時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兒而已。
你平時不知道有多大的妄想,總以為有我的存在。明明沒有一個造作的、沒有一個主宰你的,你自己卻有意或無意地,總覺得有一個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賴,是佛菩薩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運;再不然就依賴自我,相信自我不會錯,這是愚癡到了極點。
仔細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說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這當然,你坐在那兒什麼活兒都不乾就像是休息,精神當然好。你說這是功夫,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無造者,自己卻在亂造境界!無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覺。
你昨天打坐覺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個境界怎麼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壞得掉。天地萬物萬事凡是靠修道來的,不修就一定壞。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毀壞開始的那一天,也就是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
你在這兒做點功夫都是因緣,有這樣的場地,你是個有閒人,有人幫忙弄飯,你有個墊子坐著,有陽光照著……記著,此中無我無造無受者啊!
既然無我無造無受者,那你說:我不妨作惡吧?不是教條禁止你,是業力不失!
你說:“空了還有什麼業力?”
有空的業!空就是因緣,就是因果;空為因,所得的果報是清淨。同樣,善惡的業果不會喪失。我們懂了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彆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始在佛樹裡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這是讚歎釋迦牟尼的成佛經曆。
“始在佛樹裡降魔”,佛於三十二歲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
什麼是魔?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這些在前麵說過了。
“得甘露滅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還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許才可以得定。
如果連這甘露都沒有,嘴裡乾乾的,甚至發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說了。
《維摩詰經》這裡所講的甘露,不是這種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盤之道,才叫做證得甘露。
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惱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意無心意無受行”,佛學中的心、意、識,是三樣不同的東西。
想是心,譬如你出門時腦子裡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
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門時放一文錢在口袋裡,你沒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紋錢元,這叫意。
識,是心理狀態。在本經中,意也包括了識。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但不是變成白癡,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緣起性空。
意識狀態不是心意識,醫館可實驗的。比如人到了絕對昏迷或剛剛死亡一刹那,你碰他一下,他還是會有反應,這是感覺,是受陰境界。
又如斬斷蚯蚓,兩截都會動,它的意識狀態消散了,動的餘力是受陰境界的感覺本能。
信仰是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本能,永遠在動。行陰靜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們靜坐時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識短暫的清靜,也可以短暫忘卻了生理上的感覺,但是你的血液還在循環流動,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陰還在,不是真正的定。
所以,證得菩提道果的人,沒有心意識,也沒有受,也沒有行。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佛用妙法度眾生,真正開悟了,隻受這一生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恒常在涅盤清淨中。因此,讚歎佛法廣大廣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
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你可不要輕視外道,外道都很講究做功夫,都真實吃素,都戒飲酒,他們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稱佛弟子的還要徹底。
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薩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說一受不退。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對世間的詆毀或是稱譽全不動心,像須彌山一樣不動搖。對於善人和惡人,佛教徒和外道,均能夠平等地以慈悲心對待。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這個寶蓋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果照佛經直接講,就是神通所變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話故事,而是個事實。
我們要好好從實證的立場來研究一下,這個世界是一個寶蓋,我們的身體也是個蓋,卻是個壞蓋,但也可以轉成寶蓋。我們現在是在佛的寶蓋之內,但也是在自己業力的蓋覆之內,被遮住了。你人坐在這裡,心可以去到外層空間,但是身子動不了,被蓋住了。要轉化這業力之蓋,就要有真正的修證功夫。
我們每人今天將奉獻給佛,在這小小的蓋子中,現出了我們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問題要參考,不能聽過就過去了。
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我們仍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現在借用神通的情節說明,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獻的寶蓋是同一功能。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宮殿,都在其中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