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奇夢(1 / 2)

落難情緣 洪門十一少 4512 字 9個月前

單單一行欲要離開。此時,隻見觀世音菩薩一身白衣淨服,手執拂塵,雍容華貴,在縷縷香火中端坐廟堂之上。

在民間,除了廣泛流傳著佛教的美麗傳說和神話故事外,千百年來,還流傳著一個與觀世音菩薩有關的的動人傳說。

話說我們中國的宗教,向來分為儒、釋、道三大支派。三教之中,除了儒教、道教是中國本部所創始,釋教卻是由西域傳入的。因為它拿覺世度人為宗旨,信仰的人,也就不少,勢力也與儒教、道教鼎足而三,一直流傳到現在,依然保持著它的地位。

在佛家的區分,把全世界劃成四大部洲,稱為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

中國,屬於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四座名山,號稱佛國。這四座山就是九華、五台、峨嵋、普陀。管領這四座山的就是盧仁善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等四位大士。故九華禮盧仁善,稱為大行,五台禮文殊,稱為大智,峨嵋禮普賢,稱為大勇,普陀禮觀音,稱為大慈,領域也是很分明的。

在這四位大士裡邊,最受一般人所敬禮的,無疑的要首推觀世音菩薩。因為我們若然在人群中提起她的法號,不論是老幼婦孺都曉,差不多人人的腦海裡,都深深地嵌著一尊觀世音菩薩的法像。

這種普遍的敬禮,是觀音法力所感化所造成的。

觀音的宗旨,是要使世人大徹大悟,共登覺岸。照《法華經》上說:”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

看了上過這句話,就可以知道世尊的宗旨。

在民間,觀世音在西方與中華大地也流傳一段密不可分之曠世奇緣。

歲月的小舟從遠古漂來,在曆史的長河裡漂呀漂呀,停泊在周朝末年。

中原列國,互相征伐,刀兵相乘,連結不解,正鬨得人無安枕,野無淨土。那時西方興林國卻正值承平之世,端的風調雨順,國泰安民。

講起這個興林國,在西域諸國中,可稱是巍然獨立的大國,領導各邦。但因地勢關係,與中原素來不通往來,雙方隔絕.這也隻為兩國中間,隔著一座須彌山。

這一座山,高可按天,廣袤數千裡,橫亙在西北高原上,好似天生的界限一般。

在當時,交通不便,中原人雖知道有這座名山,隻因為此山幽深險阻,氣候又異常寒冷,山上的積雪,就是盛暑的天氣,也一般地不會融化,終於沒人敢去冒險西行。

那興林國在當時信息是閉塞的,自然不會與中國相通了。

這興林國在西方諸部落中,曆史最為久遠,開化也比較早些,又占著三萬六千裡的國土,幾十萬人民,自然雄長一世,惟我獨尊,各小部落不容不臣服了。

興林國的國王姓何名伽,因定年號為妙莊,而被稱為妙莊王。

何伽並不是子續父位的皇帝,而是個智勇雙全的文武全才。賽馬場上他屢次奪魁,張弓搭箭,他百步穿楊,舞文弄墨,他“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手提羊毫便是筆下生花。年方十八便因才華蓋世而威震興林;二十剛滿已被推選為興林國國君。

他統領臣民數千萬之眾,所轄國土千裡之廣。王後寶茵王後芳名寶茵與妙莊王同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