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知道這是大力弘揚南宗禪法的良機,於是挺身而出,以講禪為名,在各大府設戒壇度僧.廣收“香油錢”,籌集了大量的錢銀,送與唐朝軍隊作為軍餉,令世人為之注目。“安史之亂”平定之後,由於神會功績顯赫,故被唐肅宗下詔請入內道場供養,敕封為“禪宗七祖"並赦令工匠擴建修葺荷澤寺。寶應二年,又建塔於洛陽寶應寺。神會在洛陽,將他多年修禪的心德著書立說,於天寶四年745年著成了《顯宗記》,書裡對頓悟南宗與漸悟北宗進行闡述,推崇南宗惠能得五祖真傳,親授有袈裟、金缽等聖物,是真正的禪宗六祖。評擊北宗神秀不過是恃著當時人多勢大,自封的假六祖。定南北頓漸兩門,即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廣為傳播。當時,世人對《顯宗記》爭相傳抄,廣泛流傳,影響甚大,在北方獨樹一幟。
上元元年760年神會圓寂,世壽93歲,被皇帝諡封為“真宗大師”。唐貞觀十二年796年,德察敕神會大師為“禪宗第七祖”,並敕碑置神龍寺,其法流稱為“荷澤宗”。
神會門人中,英才甚多,最為突出的是一直追隨其左右的無名禪師、法如禪師等。“荷澤宗”的第二至第五代傳人,高舉“頓悟"法門的旗幟,在大江南北創設了多個禪山與寺院,名播遐邇,追隨者眾。
由於神會自小沙彌時已侍奉六祖,對於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期間深得六祖真傳,後又隨六祖回國恩寺。六祖示滅後他又重振南宗頓悟禪風,後又被皇上敕封為“禪宗七祖”;故此,新興的曆代寺院都塑他的像,置於六祖塑像之側,作為侍者列於祖殿。
中國的所有佛寺藏的都是十八羅漢像,唯獨新興國恩寺是二十羅漢像,即多了法海與神會兩位。這裡事出有因:法海是六祖惠能的大弟子,曾記錄《壇經》有功,後成了韶州寶林寺的住持;而神會乃是六祖惠能的傳人,曾在大火中舍身搶救出《壇經》。
曆史滄桑,世事悠悠。
安史之亂以及此後的唐武宗大舉滅佛,加上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戰爭,摧毀了北宗賴以生存的經濟土壤,漸修北宗不得不逐漸走向衰微與頹敗。伴隨著中原文化的南移,棲身於山林、植根於民眾的南宗思想文化在南方迅速成長,昌盛繁榮。
中國佛教史上先後曾有“三武一宗之難”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後周世宗第四次排佛,皆有賴於禪宗師僧得以保存規範。柳宗元所寫的《曹溪大鑒禪師碑》中有雲:“其說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在寶林寺,六祖惠能培養出的弟子數不勝數。《景德傳燈錄》及《傳法正宗記》皆載有嗣法四十四人,《法寶壇經》說有門人十人。而其中最為世人注目的,最有成就的有五位被世人稱為“五大宗匠”:那就是南嶽懷讓、青原行思、永嘉玄覺、南陽慧忠、荷澤神會。
如果說六祖惠能奠定了曹溪法門理論層麵上的禪修原則;那麼,他的得力弟子便在具體的實踐中去驗證與進一步發展弘揚。他們在寶林寺聽了六祖惠能的講經後,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刹,廣為布道,發展了禪林學說,各人機鋒百出.棒喝齊施又自成一家,風行草偃,廣播遐邇。曹溪一脈,法海橫流。
神會首宗荷澤宗,流行於中原。
永嘉玄覺與南陽慧忠這兩支流派在衍傳下去的年代並不久遠,但當時亦頗具影響。
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兩家,旗下英才如雲、龍象輩出。其法脈流長、弘傳最盛。
南嶽下數傳衍為河北臨濟、湖南溈仰二個派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