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等到將波蘭東部的反抗肅清後,蘇聯才準備與芬蘭小兄弟好生談一談。蘇聯一直對於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的領土距離列寧格勒過近而感到擔憂,蘇聯政府一直認為,芬蘭的國土很有可能被第三國利用,作為進攻蘇聯的跳板。
另外列寧格勒的州對於蘇聯來說太重要了,其企業對蘇聯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
隻不過交談的結果很不能讓鋼鐵同誌滿意,因為芬蘭拒絕的蘇聯的友善要求。這次蘇聯抱著極大善意而來,即提出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裡,另外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還有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共計大約2000平方公裡。
而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4000平方公裡),可謂是帶足了善意。
隻不過偉大蘇維埃的善意被芬蘭這個白匪軍餘孽給辜負了,他們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蘇維埃的善意。
隻不過在芬蘭看來,蘇聯的要求極為歹毒,剛好將芬蘭最為險要的曼納海姆防線給要了過去。這相當於解除的芬蘭防禦蘇聯的屏障,那不是將芬蘭置於蘇聯的威脅下,所以自然被拒絕了。
麵對芬蘭的拒絕,蘇聯自然不打算就這樣算了,蘇聯毫不遮掩的集結著軍隊,另外還不斷挑起兩國的摩擦。
麵對這種情況,芬蘭政府自然知道這事不能善了,他們一方麵尋求外交上的幫助。雖然麵對蘇聯對芬蘭欺壓,世界各國民眾都同情弱小的芬蘭,但是在國家層麵上卻沒有多少國家給予芬蘭支持。
其中英法雖然答應派出十萬軍隊增援芬蘭,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英法的十萬軍隊更多是為了占據瑞典和挪威北部的鐵礦,斷絕兩國對德國的鐵礦供應。所以希特勒為此公開發言,要是兩國讓英法軍隊入境,那麼德國將對瑞典和挪威宣戰。所以為了避免自己陷入戰爭,兩國不敢讓英法軍隊入境。
另外芬蘭與挪威、瑞典簽署的互助同盟,也被兩國以各種理由拒絕。雖然在國家層麵上兩國不打算給出援軍,但是私下還是一邊組織著誌願者,一邊給出部分武器幫助芬蘭。
至於什麼為什麼芬蘭會找上羅馬尼亞,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早先羅馬尼亞與芬蘭並無交集,兩國之間距離太遠,根本就不能結成友好的關係。
等到二三十年代,羅馬尼亞強大起來後,芬蘭與蘇聯的關係得到升溫,當時為了避免刺激到蘇聯,所以芬蘭與羅馬尼亞這個蘇維埃的仇敵,關係也不沒有太大的發展。
所以當芬蘭滿世界求助無果後,羅馬尼亞表示自己可以幫助他的時候,這個北歐小國的心情可想而知。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話,芬蘭人也是一清二楚。隻不過如此危急的時候,哪怕就是誘餌芬蘭人也打算先吞下再說。
所以這次芬蘭才會拿出這麼大一筆錢,購買羅馬尼亞的物資(現金隻有3000萬,還有1500萬是需要用原材料換,另外還有羅馬尼亞的借款1500萬)。
至於為什麼其他國家對於援助芬蘭那麼冷淡,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兩國差距太大。很多人都認為,隻要蘇聯軍隊開進,芬蘭就會自動投降。因為兩國差距太大,其國力差距要以五十倍以上計算。
舉個最簡單例子,芬蘭全國人口才200萬,而蘇聯光是軍隊就高達300萬出頭,這怎麼打?
另外蘇聯軍工業異常的發達,而芬蘭基本都靠外購。除了比人均之外,芬蘭簡直一無是處。
包括對蘇聯最熟悉的羅馬尼亞軍方,也都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依靠前兩次與蘇聯的交戰經驗認為,芬蘭在蘇聯發起進攻後的一個月將會投降,因為芬蘭軍隊已經被耗光了。所以這次援助芬蘭,可謂是埃德爾一意孤行。
當埃德爾在軍售條款上簽下大名後,代表羅馬尼亞對芬蘭的軍售開始了。希望這次芬蘭軍隊的表現,對得起埃德爾這次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