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羅馬尼亞在開戰後,需要奪取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減輕自己的防守壓力,那麼所需要的彈藥就更多了。這也是為什麼羅馬尼亞儲備了一百四十萬噸彈藥,但是總參謀部隻認為能夠作戰半年的原因。
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總參謀部給出的依據是英法在西線的彈藥消耗。英法兩國年產彈藥是兩百萬噸以上,而他們一年能打的大戰役不超過3場。當然除開集中消耗彈藥的幾大戰役以外,平常也會有其他消耗,但是幾次西線的大戰役占到英法彈藥消耗的大半,作為其對手的德國也不例外。
翻開一戰德軍的戰役,這就會發現除了一開始的馬恩河戰役(8月30日)和坦能堡會戰(8月25日),其東西線戰役爆發時間都是交替進行。這也是因為德軍的物資儲備隻能維持一個方向的高強的作戰,·所以也造成了德國關於東西線之爭。羅馬尼亞軍方也是看到了德國的困境,所以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軍事物資,擊敗保加利亞打通和協約國的聯係就成為當務之急。
在詢問完軍方後,埃德爾轉頭問起了首相。“政府方麵需要做好宣戰後的準備。”
麵對埃德爾的話,作為政府首腦的布勒蒂亞努首相必做出表態,隻見他站起來講到。“這點政府已經在準備了,不會拖後腿的。”
首相回答的輕描淡染,不代表政府的工作就少。實際上這工作已經快讓首相閣下頭上已經不多的毛發,有變得更加稀鬆的傾向。主要原因就是羅馬尼亞的經濟和德奧高度的吻合,再加上其境內眾多的德奧資本,在戰爭爆發後該如何定義這些資本就是政府考慮的難題。
在1917初在羅馬尼亞政府統計中,羅馬尼亞規模化的企業中有27%存在德奧的資本,其中有9%是其獨資所有。在牽扯德奧資本中的行業中,糧食加工、運輸業、機械加工業等是其投資的主要目標。
而且根據政府的調查,德奧兩國資本在羅馬尼亞投資達到1.24億英鎊的規模,而英、法、俄三國加起來不到四千萬英鎊。當這份報告送到埃德爾麵前的時候,他才知道德奧在羅馬尼亞做的不少。
有四分之一工人需要仰仗德奧的資本吃飯,這讓羅馬尼亞和其牽扯太多。要不是知道協約國必勝,埃德爾都不敢向德奧宣戰因為這會讓其國內自己先亂起來。
所以處置德奧在羅的資本就成為政府的一大難點。尤其是羅馬尼亞一站後還繼續要從德奧獲得技術、設備及其人才,所以還不能向美、英、法等國學習將其沒收,這也更加劇了首相頭發的消減速度。
在處置德奧資本的難點就讓首相傷腦筋。還有軍事動員後,羅馬尼亞的經濟如何快速的轉型為軍事服務,也是他要為此頭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