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美英意三國的激烈反對,克列孟梭不得不放棄這個條件。雖然被迫放棄了建立萊茵國的要求,但作為交換條件,他又提出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30年,並將薩爾礦區交給法國。克列孟梭所提的薩爾礦區,是靠近法國邊境的薩爾市,這裡有一個巨大煤層的工業和運輸中心。其工廠生產鐵和鋼、糖、啤酒、陶器、光學儀器、機器和建築材料。尤其是這裡產煤業能滿足魯爾地區三分之一的需求,所以為了進一步掐指住德國的實力,克列孟梭提出了薩爾問題。
美國總統威爾遜對法國這項新的要求非常惱火。他不耐煩地說到:“他從來沒有聽到還有個什麼薩爾問題。”
對此,克列孟梭氣得暴跳如雷,攻擊威爾遜是個親德分子,並強硬地宣稱:“任何一個法國總理都不會簽署一項不把薩爾並入法國的條約。”
但威爾遜也不示弱,他冷冰冰地譏諷克列孟梭說:“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法國得不到它想要的東西,就會拒絕同我們合作?這樣看來,你是希望我回家了。”
麵對債主的威脅,克裡孟梭回答說:“我並不希望你回家,我本人倒是想回去。”
關於薩爾的問題,就這樣不歡而散。麵對美法的爭執,老奸油滑的勞合·喬治充分的施展了自己手段。他先和威爾遜總統在這個問題上結成同盟,然後又同克列孟梭私下商議,不能讓美國離開和會,暗示其可以將薩爾從劃歸法國,改為設立時間的委任統治。
克列孟梭對於英美聯合的壓力有些力不從心,考慮到法國缺少英美支持後沒有能力維持歐洲秩序,所以他答應了喬治首相給出的條件。不過對於委任統治時間,兩方又進行了爭執。
法國方麵認為時間應該是在25年,而英美認為這個時間太長,在未來會激怒德國挑起歐洲新的爭端,所以建議是10年。又經過一番爭執之後,他們終於給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年限15年。在15年後薩爾礦區進行民眾公投,決定自己的歸屬。
為了徹底削弱德國,法國還提出了三項要求:一是在德國東邊建立一個包括波茲南和但澤在內的強大波蘭。其理由是對付來自俄國的紅色威脅。
二是儘力掏儘德國人的腰包,要求德國必須賠償6000億—8000億金馬克的戰爭損失。
三是徹底摧毀德國的軍事機器,特彆是要限製德國的陸軍數量和軍火生產。
法國的這些要求,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英美兩國的反對。英美認為,按照法國的藍圖建立新的波蘭就意味著法國在歐洲地位的加強,因而都不讚成法國的主張。
勞合·喬治對克裡孟梭說:“不要建立一個新的阿爾薩斯—洛林了。”
英美也都不想利用德的賠款來加強法國的力量,特彆是美國更擔心法國的過分要求會打死德國這個下蛋的母雞。
勞合·喬治提出,賠償不能過分,隻能由參加戰爭的這一代人負擔。威爾遜主張先不要確定賠款數額,可將這一問題交由一特彆委員會研究解決。
對於限製德國軍備問題,英美同法國的意圖也不相同。它們的主要興趣是削弱德國的海軍力量,而對陸軍則主張寬大為懷,給德國保留一支為鎮壓布爾什維克所必須的力量。
過在談到建立波蘭問題時,一直觀看這場大戲的布勒蒂亞努首相也牽扯其中。因為波蘭代表團提出,羅馬尼亞目前占領的利沃夫地區是一直都是波蘭人的聚集地,希望羅馬尼亞將該地區教給波蘭,而不是目前的烏克蘭政府。所以布勒蒂亞努首相也有幸加入了商討波蘭問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