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怨憤之意(二更)(1 / 2)

康熙收到安親王返回軍中的消息時,隻是冷笑一聲,並沒有阻止。老七的事情一出,明麵上所有的視線都放在他這個當皇阿瑪的人身上,看他如何處理這件事,可暗地裡知情的人,對於安親王的不滿卻是實實在在地產生了。

且這件事怎麼看都像是錯在安親王本身,他若率先認錯,也許那些宗室以及大臣可能還會替他辯解幾句,說說情。可是現在安親王趁著事發,直接跑了,如此敢做卻不敢擔的行為怕是讓不少人對他失望不已吧!

之前康熙怕自己貿然出手引起其他人的反彈,現在倒好,安親王自己把把柄送過來,他沒有當場發作,亦沒有窮追猛打,一派冷靜平和的模樣倒是讓宗室大臣了再不好說什麼。可以說這次的事情已經讓這些人站了隊,等到下一次,隻要他抓住安親王的把柄,這些人怕是不用康熙開口,就會自動將安親王推到他前麵來。

至於軍中諸事,看似安親王嶽樂獨掌大權,可實際上軍中勢力也分成了好幾股,單就康熙這幾個陸續提拔的青年將領就自成一派,他們這些人看似一般散沙,官位更是高低不同,但細心觀察的話,便會發現他們手中都握有實權,真要連成一線,安親王嶽樂也不一定能擋住他們。而康熙就是看重這一點,才會放任嶽樂回營,半點不曾為難。

“梁九功,將這份信以八百裡加急送到軍中,朕倒是要看看臨近戰事結束,他安親王還能鬨出什麼動靜來!”康熙從慈寧宮回來之後,便針對安親王本身做了一係列的調整,甚至動了之前並不打算動的暗樁和眼線,為得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安親王在軍中的威望,續而架空於他,將軍中大權真真正正地掌握到自己手上。

“嗻。”梁九功誠惶誠恐地接過康熙遞來的折子,行禮之後,很是乖覺地退出大殿,進行安排。就衝著康熙這嚴謹的態度,就由不得梁九功不重視,且都說了是八百裡加急,他哪裡還敢有一絲耽擱。

康熙看著往外走的梁九功,再看看禦案上擺著的折子,目光掃向一旁的紅皮折子,目光微微一凝,這是龍衛特有顏色,一般單獨用紅皮送上,肯定是有什麼重要的消息。康熙伸手拿過,打開之後,看到折子上的內容,整個人頓時變得陰鬱起來。

他一直都知道先帝的死沒那麼簡單,依著之前查到的那些信息,他本以為太皇太後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逼著先帝自我放縱,但是這份折子卻讓他明白,先帝被逼得沒法是一回事,但太皇太後決絕的態度促使悲劇的發生卻又是另一回事。

政治立場不同,行事準則自然也不同,康熙作為一個掌控大局的帝王,自然明白先帝想要改革的心思和難處,就是他自己每每涉及創新,還不是一樣會受到朝中守舊大臣的百般阻撓。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新人,倒不是因為朝中那些守舊大臣沒有真材實學,而是這些大臣的年紀越大,行事就越是保守,彆說開拓進取,就連新東西他們都不願接受,這樣的人說好聽一點是沉穩,說的難聽一點,就是墨守成規,不願意接受改變。

遇上這種事,即便他是帝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朝中穩定,需要平衡,有守舊大臣就一定得有懂得開拓進取的大臣,所以他必須平衡兩方勢力,讓他們互相競爭卻又能為他所用。

先帝當初太過急於求成,步子邁得太大,再加上時局不穩,人心渙散,以至於支持他的人太少,反對他的人太多。再有太皇太後出手,他就算是有雄心萬丈,怕是也難有發揮的餘地……康熙長歎了一口氣,合上折子的瞬間,他內心無比複雜,他會對先帝的難處感同身受,卻不會讚同先帝略顯幼稚的逃避行為。

對!對於先帝前期的種種不作為以及後期的種種放縱,康熙即便是兒子也有些看不上眼,特彆是他寄情於孝獻皇後,遷怒於所有人的舉動,讓康熙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畢竟那些被遷怒的人中包含了他和他額娘,他對先帝有孺慕之情,那是身為人子的天性,但除此之外,他對先帝最深的感觸大概就是那一腔怨憤之意了。

康熙嘴上不說,但是心裡明白,有怨憤之意的並不隻是他一個,二哥、老五等兄弟以及後宮那些太妃們,誰對先帝沒有怨言,而正是因為這份怨憤之情,康熙才會吸取教訓,下定決心做一個合格的帝王,但似乎不管他怎麼做,都難以達到他預想的結果。

站起身,康熙想著折子上所說的擊垮先帝的最後一件事,心裡莫名地帶著一絲寒意,他以為自己已經足夠了解太皇太後的狠心了,現在看來他對太皇太後的了解還很片麵,畢竟能狠下心腸除掉自己親孫兒的人,真心少見。

康熙單手握拳抵著禦案,整個人不斷腦補著關於從前的種種,也許孝獻皇後的出現的確招人非議,甚至是招人恨,但是促使這一切發生,且在最後造成悲劇的卻是太皇太後的步步緊逼。若當初太皇太後不是一心隻想著科爾沁,也許先帝不會那麼年輕就去了,他皇額娘也不會那麼快就病逝,更或者他還能得到先帝的寵愛,雖然這種可能很小,卻因為求而不得在康熙心裡生了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