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後跟著康熙回京之後,便一直安分地待在寧壽宮裡,直到她得知康熙要親征準噶爾時,這才變了臉色。
雖說康熙不是她親生的,可至少有兒時的情份在,可真要換進孫子上位,除非是由她教養的五阿哥,否則不管是誰,她以後的日子都不可能比現在過的好。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安分了一段時間的皇太後不得不把康熙請過來。
康熙回京之後倒不是不想給皇太後警告,而是還不待他開口,皇太後就安分下來了。再則他一心想要攻打準噶爾,自然要把心思放在打戰需要的準備工作上。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他既然有心收拾準噶爾,那麼該準備的就一定得準備妥當,不然真要像打三藩時,一拖好些年,這好不容易平穩下來的局麵怕是又要亂了。
原本皇太後派人來請,康熙並不想理會,卻駕不住她三番四次地派人來請,萬不得已,康熙便應下了,隻是在去寧壽宮之前,他去了一趟永和宮,親征的各項事宜都已經準備妥當,康熙原想著在出發之前到永和宮裡坐坐,算是緬懷一下同雲汐相處的過往,卻不想半道還是讓皇太後派來的人掃了興。不過即便這樣,康熙也沒能改變之前的決定,而正是如此,他才能憑著在雲汐書房裡的隨意一瞥得到啟發。
蒙古的屬地就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地處邊界,環境惡劣,並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水草豐茂之地,不然科爾沁為何要背靠大清占據草原上水草最為豐茂的地方。再則蒙古各部雖然明麵上對大清表示了臣服,可私下裡不少人都打著彆的主意,甚至一直都不能端正自己的態度,妄想恢複往日的榮光,而準噶爾叛亂就是最好的例子。若他不顧一切就這樣冒冒然然地發兵反擊,怕是要被噶爾丹牽著鼻子走,畢竟草原是噶爾丹的地盤,他對環境熟悉,肯定也有應對之策,若他沒有可以相信的人為他帶路的話,這一戰就算打勝,那也是慘勝。
想到這裡,康熙快步走出永和宮,回到乾清宮後,立馬召見福全,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知他後,又處理一些瑣事,這才帶著梁九功趕在皇太後再次派人過來之前動身去了寧壽宮。
皇太後對於康熙攻打準噶爾並沒什麼意見,可以說隻要不是科爾沁以及他們合作的部落,其他的部落被攻打或者教訓,她其實並不在意,可以說她這個人沒有太皇太後那樣的政治眼光,也做不到什麼大局為重,她看重的先是自己,然後才是族人,至於其他,她其實並沒有表現出來的那般在乎。
說到底,皇太後也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還是一個被生活苛待過的女人,她的前半生可以說是毫無選擇被動地接受一切,因為想要活下去所以凡事都忍,可忍著忍著就忍成了習慣,即便等到她有機會當家做主也難以挑起這個重擔,不然僅僅隻是帶一兩個蒙古秀女回京還是很容易做到的,隻要不往宮裡塞,宗室皇親還是可以聯姻的,可惜她看不透,死得突然的太皇太後也沒來得及教。
“皇帝,哀家聽說你要禦駕親征,這怎麼可以!你身為一國之君,擔負的是整個大清的安危,你要是有危險,那就是動搖國本!”皇太後一見康熙,也不待他行禮,便直直地問了起來。
“讓皇額娘擔心了。”康熙聞言眉梢微皺,卻隻是一瞬間,隨後便衝著皇太後見了一禮,嘴上揚著一絲笑意,語氣故作親近地道:“不過此事朕不能退讓,畢竟噶爾丹的所作所為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知,朕必須成為表率,否則其他人有樣學樣的,大清的威信何在?”
皇太後見康熙認真解釋,她憋了一肚子的話竟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了,畢竟這事真論起來是朝上的事,她即便貴為皇太後也不該輕易乾涉,但為了保證她的地位,她又不得不勸著點康熙,“可是皇上的安危更要緊啊!”
康熙冷眼看著皇太後那自以為是的關懷,心中淡漠無波,反正他對皇太後的那點情份早就讓她的所作所為給消磨殆儘了,之所以還保持著表麵的和平相處,不過是因為他顧不上,不然皇太後哪裡來得機會在他麵前說三道四。
再說了,她若真是擔心他的話,就不可能隻是這樣簡簡單單幾句話,那一副恨不得他把後事安排妥當再親征的表情能不要這麼清楚嗎?他很清楚皇太後的打算,所以他在決定要親征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將所有的可能都考慮進去了。
作為皇帝他雖然不需要衝鋒陷陣,卻要上場指揮,可以說他隻要是去了,他就是軍心,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勢氣,但即便是如此也並不代表他就絕對安全,畢竟曆史上因著流箭丟掉性命的君主也不是沒有,他不敢賭,特彆是在太子等人都不在京城的情況下,他務必得保證自己真要出了事,胤礽能順利繼位。至於為什麼選胤礽,一來他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二來他對雲汐以及三個孩子的態度都不錯,就憑著雲汐舍身救他這件事,他就不得不善待他們,而其他阿哥,不管他們是否優秀,他們身後的勢力尚未聚攏就已經亂得不行了,何談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