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五十一章(1 / 2)

當地人漸漸都知道沈德源和沈思父子要回京城當官去了。他們大都不識字,不知道吏部侍郎是多大的官,當地人一輩子能見到的最大的官就是縣令了。有那種年紀足以做沈德源父親的老者,一邊摸著自家孫兒的頭,一邊對沈德源說:“沈先生和姚縣令一樣,一定都是好官呐!沈先生此去平安呐!”

沈德源點著頭,虛心地說:“姚兄是榜樣,我一定向他學習。”

當地人都很感激沈家父子。

沈德源和沈思雖然隻是學舍裡的先生,但他們為當地人做的事卻遠遠超過了一位先生該做的事。事實上,在教導民眾的學識的同時,他們更在教導他們常識。因為當地的氣候、人文條件,其實當地人都不擅長做耕種之事。在姚縣令的努力下,他們雖然可以和外麵的人做藥材生意了,但如果藥材的種植不形成規模化,隻能販賣山上野生野長的藥材,他們很快就會坐吃山空。於是沈德源帶著沈思一起做了很多實地考察,走訪了很多年長者,慢慢總結出了各類藥材的生長條件,一一傳授給當地人。·

沈德源和沈思都不太會種地,他們做的其實隻是一個歸納整理的工作。

但如果他們不做,沒有人想到要這麼做。沒有人意識到,原來他們怎麼處理藥材、怎麼保存某種藥材的藥性等事竟然可以寫成一本書,可以幫助其他人。在沈家父子總結這些經驗、常識之前,大家隻是靠著自己故有的經驗活著,等他們做了歸納整理並教導眾人的工作後,大家終於能集思廣益了。

因為信息量龐雜,所以沈家父子的工作量不輕。

沈家父子還把外麵的信息帶了進來。南婪一直是趨於保守的,但在沈家父子的努力下,桐恩縣的百姓用上了外地人照明時用的油燈,用上了外地人種田時用的鐵犁,有時也會穿上外地人的服飾……

如果說姚縣令為當地人打開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門,那麼沈家父子就是在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到門外去。當地人對他們的感激就源於此。雖然他們隻在這裡生活了兩三年,但影響力卻能持續二三十年。

沈德源為桐恩縣及其周邊地帶做出了最好的規劃。

需要收拾的行李有很多。沈德源和沈思來時空空,歸時帶著當地人的祝福。送他們去渡口的車夫之前沒見過沈德源,卻聽說過姚縣令和沈先生為當地人做的事。車夫本來有些拘束,後來見沈德源是個性格非常寬厚的中年人——這絕對是錯覺,同朝為官的大人們如此說——他就恢複了健談的本性。

此時的人講究多子多福,車夫羨慕地看著沈德源身後站著的三個小夥子,說:“先生有福啊,三個兒子都長得這樣好,又都是讀書人。等他們一個個娶了媳婦、成了家,先生就能做老太爺享清福啦!”

聽車夫這麼說,即便讀書人固有的矜持告訴沈德源此時應當保持謙虛,他心裡仍是升起了一些驕傲。他用欣慰的眼光依次掃過沈思、沈怡和邊靜玉,笑著說:“借老大哥吉言,我就等著享清福咯!”

“那是一定的一定的!”車夫笑嗬嗬地說。

“不過,老大哥說錯了,我隻有兩個兒子,這兒有一個是我世侄,和我親兒子也不差什麼了。”沈德源說。邊靜玉和沈怡畢竟還沒有真正成親,沈德源怕邊靜玉會覺得尷尬,便笑眯眯地解釋了一句。

車夫聞言,似乎覺得有些詫異,便回頭看了看沈思、沈怡和邊靜玉。

沈思年紀最大,又曬得很黑,顯然就是傳聞中那個一直陪在沈德源身邊的大兒子。車夫便把注意力放在了沈怡和邊靜玉兩人身上。這兩人中竟然有一人不是沈先生的親兒子嗎?這不是很好分辨啊。

沈怡自幼跟著武僧習武,所以看上去會比邊靜玉要壯實些,而邊靜玉身上的書生氣更重。

要車夫自己來說,他肯定更喜歡沈怡這樣的,因為沈怡看上去更能乾農活啊!當然,這也是相對而言的。事實上,沈思三人看上去絕對不會比車夫自己的孩子更能乾活了。對於他們這種每日賺點辛苦錢的人來說,能乾活比什麼都重要。但車夫知道沈先生是讀書人,沈先生的兒子怕也是讀書人,便繼續說著吉祥話,道:“兩個兒子也好!您大兒子看著就是能當家的,您小兒子看著就是會讀書的!”

車夫又指著沈怡說:“這孩子長得不賴,對您也敬重,我還以為他也是您兒子呢。”

沈怡:“……”

我就是我爹的兒子啊!如假包換的啊!能不能對我友好點!

若是遠在京城的安平伯爺知道了這件事,作為邊靜玉的親爹,他大概會陪著沈怡一起哭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