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回到人類社會後成為了人類的英雄,社會地位不變,而裡奧則變成了人類眼中的野獸,即便同樣被美化成了所謂的傳奇,但人們對待他的做法以及那一雙雙眼睛展現出的情緒不會騙人,且裡奧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極度的下滑。”
“查克見到凱莉後,那一幕經典的雨中擁吻十分美好,證明兩人仍然忽然深愛著對方,可迫於家庭,卻隻好分開,所謂的愛而不得,但裡奧呢?我相信蒂娜心中仍然有愛,畢竟她接到裡奧生還的電話後也同凱莉一樣昏厥,並且同樣以淚洗麵,但做法呢?”
“或許你會說是因為有孩子的存在,才會產生蒂娜與凱莉二者截然不同的表現,但我覺得這跟孩子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是《流放》中提出的理念更有說服力,人們害怕生活中有插曲,喜悅還好,悲傷的插曲會使人迫不及待的回到生活正軌中去。”
“若沒有《流放》,我會覺得《荒島餘生》中主角與女主的關係處理非常好,但如今,再度回想起那一夜大雨,卻讓我覺得它變成了過於虛假的美好。”
“同樣是流落荒島多年的題材,兩個主角回歸人類社會後被社會對待的態度卻極大的不同,若是換成在座的各位,你會相信哪個結局會真實的發生?”
“依舊是社會對待裡奧態度的問題,即便被美化成了傳奇,可人生的履曆已經被抹去了,畢竟人們隻會對單獨個體中最值得稱道的經曆貼上標簽,就像罪犯,無論你是商人,高學曆人士,或者是科學家,隻要你進了監獄,那麼當你想起他的時候,你第一時間給他貼的標簽是什麼?他進過監獄,對吧?”
“同時社會屬性也會讓人情不自禁的把際遇不相同的人隔離在外,我也會下意識的遠離服刑人員,這就是社會的不包容性,但即便是服刑人員都會有圈子,可裡奧呢?上哪兒再找出一個荒島生活多年的人?所以結果就是,沒有朋友,沒有工作,也沒有家庭,甚至被排斥到社會邊緣,在常人眼中,這個連說話都吃力的男人逐漸和野獸畫上了等號。”
“有一個隱喻很深的鏡頭一定要跟大家說道說道,就是沙灘上的那隻狗,可能很多人都把這一幕當成了普通的與動物交流,並沒有太關注,但這個場景側麵描寫了裡奧真實的社會寫照,最後一幕就是最好的證明,裡奧與狗玩耍,地上兩道影子分辨不出哪個是人,哪個是狗,可以理解為,裡奧就是那條狗,那條狗就是裡奧。”
“想想那條狗的動作神態,起初狗想要食物,因為它要生存,所以裡奧在找工作,他也要生存,而後看著其他狗在玩飛盤,眼中帶著參與進去的渴望,但裡奧買了飛盤之後,它卻不想玩了,裡奧同樣也是如此,他想尋求社會的認同感,得到他人的認可,想擺脫野人的名頭,但卻又落不下臉去接屬於自己的“飛盤”(沒有臉麵成為大家眼中的小醜),他(它)隻想混口吃的,彆無他求,除非有外界事物可以刺激到他(它),他(它)才會付出行動,所以裡奧咬了飛盤後,狗也一塊玩耍了,而節目組工作人員答應給裡奧五萬塊錢時,他也答應了。”
“而當一人一狗在碼頭分彆時,狗為什麼沒跟著裡奧走,有朋友說是在等主人接它回家,但我覺得不是,這一幕似乎仍在是隱喻,人終究是人,狗終究是狗,狗把裡奧當做朋友,但並沒有當成自己的同類,所以不會接受裡奧的幫助,而裡奧在邀請被拒絕之後也直接離開,連頭都沒回,這像是他也明白,人與動物之間的界限與距離,他在此刻,仍站在人類這邊,之後的龍蝦劇情也是佐證。”
“接下來的劇情,包括節目采訪,詹姆斯對待孩子和對待動物時截然不同的情感變化在內,每時每刻都在分辨種族之間的不融洽關係,強調種族之間的對立,各種膚色的人之間有間隙,人與龍蝦有間隙,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正因為我是人,所以我吃龍蝦”,那一刻,我所見到的動物保護者們,似乎都變成了龍蝦。”
“而後,又著重體現出了隻有共同種族,共同思想者的友好行為,例如龍蝦餐館的老板要請裡奧吃龍蝦,節目組工作人員體現出了憐憫心,幫助裡奧找到一份工作,這都是源於認同感而產生的好感。”
“緊接著是一係列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保護動物的主題,電影中表達的態度是我所認同的,殺戮是為了進食,那該殺,若殺戮是為了牟利,那就該保護,這麼轉念一想,我這不就正堅定的站在人類的立場上麼?”
“而裡奧呢,他想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但在人類群體中,他是異類,不被社會所包容,這就是他孤獨與社恐的由來,直到第二個異類出現了,就是bapa。”
“我確信,裡奧對於bapa的感情不是迅速升溫的,而是在它越發聰明後才逐漸產生了感情,與其說是感情,不如說是同病相憐的認同感,人類社會生存的動物,動物社會生存著的人,兩者為此都在煎熬,而這種煎熬也隻能被對方所理解。”
“我究竟是動物,還是人。”
“我究竟是人,還是動物。”
“直到最後兩者的問話,至今都讓我沉思,卻很難給出個答案,若拘泥於外表之上,答案顯而易見,就如同詹姆斯肯定的回答,但若探究於靈魂,我相信誰也給不出個答案,最終,我們仍會將他們隔離在外,報以冷漠與敵視,重新與種族對立相連接。”
“所以二者的抑鬱並不奇怪,所以一個自殺,一個將自己流放,放棄了人這一身份,與低智商動物為伍,因為低智商動物不會在乎你究竟是人還是動物,兩者都是在逃避,逃避自己已經成為了四不像的事實。”
“而後,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那個鯨魚代表著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有太多的解法,我隻說說我認為的答案吧,主角因為它翻了船,又在狂風暴雨時出現,接著主角被救時它又再次出現,最後一次出現,則是裡奧回歸海洋的時候。”
“我並不確定它是否真的存在,因為那件電影末尾一閃而過的綠色馬甲給我了巨大的疑惑,可假設它若真實的存在,那麼參考一下前期人物,那個很快便領了盒飯的海洋學教授,賈爾斯·羅恩斯,他和裡奧其實有共同點,便是那從眼中就可以看到的對海洋的向往。”
“不光是二人,那艘沉沒的菲爾德號上,所有人都對海洋報以熱愛,可同時,到達無人海域時,所有人的眼中也會流露出恐懼,那麼鯨魚便是他們所追求與恐懼的縮影,當恐懼時,它躍出海,毀滅了還有可能幸存的眾人,而你向往它時,你看到的,則是它躍出海麵時的美麗景色,哪怕裡奧被救援後,那次與鯨魚的相見,那時,裡奧的心中也會是不舍的,就如同老人與海中所述,所有事物都在自相殘殺,捕魚要了我的老命,同時也養活了我。”
“最後的最後,那件我差點錯過的綠色馬甲,也是目前引起爭議最多的話題,那件綠色的馬甲是裡奧遇難時所穿著的,使得兩個想法對立。”
“裡奧是活著的,真實的經曆這一切,還是死之前,所幻想出的結果,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過於糾結裡奧所經曆的是否真實,因為恰好是開放式的結局,才讓這部電影並非隻有單單的一種滋味,作為影迷,我對米奇所寫的這部劇本五體投地。”
“每一個結局,都會改變電影的整體含義,像是吃火鍋沾的不同醬料,你沾了什麼,吃出的味道都會不同,我們來做最簡單的猜測,裡奧究竟是死是活,而再詳細點的分析,比如裡奧是海難時死的,還是被輻射死的,我們就不做討論了,若全部分析完了,觀影也就沒那麼多樂趣了,《流放》上線第一天,說透了,其他影迷就沒法看了。”
“若是活,那麼經曆的一切都沒什麼好說的,這些都是真實的,火鍋的原汁原味,你所見便是電影想說,可若是死了呢?種族問題是存在的麼?是!同族之間的友好情感是真實存在的麼?是!動物保護者與肉食主義者的爭鬥是存在的麼?是!”
“那裡奧的死與活對這部電影產生影響麼?產生!那什麼是假的?味道不同的醬料來了,朋友們請聽好,若是裡奧死了,那麼這部電影的內核將被改變,幻想版本的《流放》會對真實版本的《流放》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反駁,人類,是不可能和動物做朋友的,相互的敵視與殺戮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畢竟……”
“人怎麼能聽到動物的心聲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