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諺語有雲: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
男耕女織,是當代小農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除非男人不頂用或者出外服兵役,女人便成了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下田勞作等體力活必不可少。
山裡人家輕鬆許多,因為遠離世俗,不受賦稅徭役之苦。
來自不同地方的紡織娘們心思巧妙,使出拿手絕活,粗布麻料,綾羅綢緞皆信手拈來。不過後者成本高,遷居至此不過短短十年,頂多人身一套,不敢多做。
山穀裡的每一個姑娘都懂得紡紗織布,繡縫嫁衣裳。嫁人以後,除了日常所需,她們還要在兒女成年之前裁出一套新淨名貴的衣裳在成年禮上穿,寄托著父母的一片期望與祝願。
整座山穀裡,除了如婷玉、蘇杏,其餘人等儘皆有之。
自從她倆在這兒住下,當地人給她們做了好幾套素淨衣裳,一年四季都有。隻是無人敢代替其父母送贈那一套意義深重的成年服飾,她倆也不要求。
如婷玉原有一套,因禍事被燒毀家中,從此隻字不提。
蘇杏一直到後來才知道這種習俗,她是現代人,聽著新鮮,不在乎有沒有。
她一直跟在如婷玉身邊,人前啞口無言,人後談笑風生。兩人一起混的時候,人們常常見到如此一番景象。
一人麵容冷淡,專心治病。
一個在旁邊端坐案前,認真傾聽病患的暢所欲言,一支紅木狼毫筆時不時蘸一下墨,書寫利索。
給自己人治病,婷玉隻收日常用品當酬勞。若是夠用了,便讓大家給蘇杏講一下各自故鄉的風俗習慣,或者人生路上的各種見聞來代替。
在外邊也是這樣,要麼給錢,要麼詳述各地風情。
蘇杏隨身攜帶一本a4的白紙筆記本,不敢顯露出來,用一個麻質的挎包包著邊緣,然後在上邊奮筆疾書。一開始不大適應,習慣了就好。
當代有紙,質量與現代天差地彆。
她不敢將古代的紙帶回現代揚名立萬,也不敢在古人麵前顯擺現代的紙張。尊重曆史,但不影響曆史。知道太多的她儘量當好一名合格的旁觀者,見證曆史,見證未來,一一記錄下來供後人翻閱考證。
如果未來還有後人的話……
一天午後,蘇杏正在筆記歸類,婷玉忽然說:“我收了三個徒弟。”
蘇杏怔了下,“哦?資質如何?”
“尚可。”都是接觸過藥材或者家中世代行醫的孩童,一點就通。
“那以後我怎麼找你?”
聞音知意,兩人相處久了,有些話不言而喻。如婷玉抬頭望了一下天,眉宇輕舒,好半晌不曾說話。
蘇杏也不在意,繼續手頭上的工作。
“我的玉佩,你用那什麼……呃,拍一下,試試能否穿越。”
穿越?某人一拍額頭,眼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