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趙原創造新術式,感覺跟嗑瓜子一樣簡單。
大部分醫生在二十七八歲的時候還忙著打雜,跑龍套。
等到了三十五六歲,能做手術了,忙著飛刀賺錢。
四十五歲左右,有錢有地位,基本功紮實,才開始追求創新。
然而,這個時候,大部分醫生的知識體係都穩定了,想要打破常規,難如登天。
再加上還因為有了地位,整天應酬飯局,掙紮在複雜的人情社會。
所以醫生在術式上的創新真的很難!
但趙原無視這些規則!
所謂觸類旁通,有時候對一個東西很熟悉,就會想著是否能換個思路處理,有把握控製住局麵,就會自然而然地做了。
所以在秦怡看來特彆難的事情,對趙原並不是什麼難事。
大腦是一個神經係統密布的組織,其中顱底至關重要。
肢體功能和呼吸功能都靠這個位置來支持,有12對神經在這裡交織穿梭,因此顱底腫瘤是神經手術中最難的地方。
病人的腫瘤體積大小跟鵝蛋類似,比常見的腦膜瘤大了一倍有餘,不僅壓迫了腦乾,甚至還侵犯到了八條神經。
趙原的計劃是,通過介入法進入病灶,將腫瘤破,分離成米粒大小,再陸續取出。
想法十分大膽!
另外,趙原將一個細節處理得很好,那就是零牽拉。
對人體其他地方的器官,用手扒拉一下,甚至用拉鉤撐開,都是司空見慣的操作。
但這種牽拉其實對人體是有損傷的。
大部分神經外科醫生在處理病灶的時候,為了保證足夠的操作空間,也是會進行牽拉操作的。
比如將腦壓板壓在腦組織上。
儘管腫瘤可以看清楚了,但牽拉數分鐘會造成腦血流下降,對腦組織產生損傷。
所以高手在處理時會通過自然間隙來做手術,雖然難度增大,但能最大限度保護腦功能。
借著自然間隙,手術刀在腦組織裡遊刃有餘,一點點將腫瘤剝離。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過了數小時。
趙原展現出了極致的耐心。
秦怡不僅感歎趙原的專注力,更好奇他如何保證這麼長的時間,說出來的話,不超過二十個字。
秦怡反正是憋壞了。
終於趙原朝秦怡遞了個眼神。
又沒說一句話。
秦怡卻是很識趣地接管下麵的掃尾動作。
這是配合太久,形成了默契。
對方想要做什麼,不用說話,僅憑眼神都能知曉。
秦怡忍不住腦補幾個跟水果有關的畫麵,趕緊打消齷齪的念頭。
手術室外。
焦德跟熱鍋上的螞蟻一般,繞著鉛門來來回回轉了幾個小時。
終於鉛門打開,一個女醫生走出。
秦怡提著組織袋,「腫瘤出現病變,有大量的炎症和出血,所以導致腫瘤迅速變大。手術很成功。切除得很完整。出血量很少。」
焦德難掩喜色,捂著臉,痛哭流涕。
「謝謝,實在太辛苦你們了。」
「謝謝趙主任吧。這台手術全程是他獨自完成的。」秦怡適時暗示焦德。
焦德對趙原感激無比。
他現在有些後悔!
早知道當初趙原買車的時候,動用權限,再多讓幾個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