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3 戰略布局(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438 字 5個月前

王承恩和蹴鞠隊員們雖然從小就跟著自己訓練,可紫禁城內並不是世外桃源,從某種角度上講舊觀念反而更根深蒂固。再加上太監的特殊身份,也很難跳出傳統思維模式。

反倒是海戶司裡的孤兒們既沒家人又無產業,對於舊體係唯一的印象基本都是負麵的,獲得新生之後更容易全麵接受新知識體係,且毫不懷疑的堅信。

新政、新武器、新軍隊、新戰法,包括由此而來的新社會結構、新世界,都需要丁順這樣的新知識體係和思維模式才能把控的住,看來新的教育體係必須得排上日程了,光靠個彆地方私人辦新學的模式已經不太夠用了。

“學生想知道此題可有解?”讓皇帝當眾表揚,丁順立馬有點飄了,然後就又犯了官場大忌,把難題推給上司。

“目前陸軍中最經濟的安全運輸距離是多遠?”給彆人解惑是洪濤幾輩子以來最喜歡乾的事情,如果隻需動動嘴,那就是唯一了。

“地形過於複雜不能超過一百裡。若是此地,應能加到一百五十到二百,具體數據還需戰後才能得出。”

後勤補給是參謀部重要職責之一,丁順必須張嘴就來。但出於謹慎沒敢大包大攬,主要是陸軍不曾與蒙古人有過正麵交鋒,無法準確評估對方的戰力。

“如果有驛道可走呢?”對於這個數字洪濤好像不太滿意,又加上了一個先決條件。

“這樣嘛……可以翻倍!”丁順聞言仔細在心中默算了一番,大著膽子給出了新的數據。

“嗯,朕也以為在具備道路的情況下,補給距離可以增至三百裡。就以此數為憑,從錦州算起至肅州衛長不過四千裡,每隔三百裡建城一座,共十三座,平均每城駐守兩千陸軍,可解否?”

洪濤對丁順的預估給予了肯定,然後一伸手,王承恩馬上拿出地圖鋪好,從遼東鎮沿著邊牆劃了條線,直到甘肅鎮的最西邊,又在線上每隔三百裡左右點上一串小點。

這就是他這位老師加皇帝想出來的解決辦法,說起來一點靈氣都沒有,甚至很笨拙,也算不得創造,完全就是宋代對付北方遊牧部落威脅時使用的寨堡鎖鏈簡化版。

其實大明前期也是這麼乾的,隻是隨著國力衰弱不得不收縮防禦圈,到了中期基本就放棄了,完全依托長城做為防線。

但洪濤這個辦法與宋代和大明都有些不同,最顯著的就是寨堡密度降低、距離增大、駐軍減少,要不怎麼叫簡化版呢,把幾百上千個小寨堡變成了十三個中型城池。

“……如此一來,若遇敵軍大舉圍困,又該從何處調兵解救?”

這麼簡單的辦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說不成吧,出主意的是皇帝,有錯誤也得先組織語言,儘量婉轉提出。

這次是杜文煥先忍不住了,他原本是邊軍將領,常年在邊關守衛,對寨堡防禦模式有相當深的理解。皇帝這個辦法簡直就是放屁,隻憑一層稀稀拉拉的寨堡根本防禦不住大規模騎兵,後方還得布置多個重兵雲集的大城才勉強可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