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 晉商2(1 / 2)

不明不清 第十個名字 3197 字 7個月前

先說說晉商是靠什麼政策起家的,這和朱元璋所建立的軍事製度息息相關。

大明剛剛建立的時候北方邊患非常嚴重,為了遏製北元政權的不斷南侵,不得不把大部分兵力全堆在北部邊境地區,從東到西弄了九個防禦重點,統稱為九邊重鎮。

根據司禮監的記載,永樂年間,九邊重鎮總共安排了近70萬兵力。二百年間兵力時漲時落,到了萬曆年間達到頂峰,總兵力超過了90萬。此時即便裁撤掉了遼東鎮,仍舊有70多萬兵力。

這麼多兵力集結在原本就不太富庶,人口稀少還屢遭戰亂蹂躪的邊境地區,勢必會遇到一個大難題,後勤給養該如何解決?

如果靠當時還比較落後的交通線路,從南方調配物資往北部邊境運輸,不光會耗費大量勞動力還會造成極大的物資損耗,成本太高了,朝廷根本無法承受。

可是不安排這麼多兵力進行防禦,又擋不住北方蒙古人的侵襲,於是朱元璋就拍著腦袋想出一個好像很絕妙的主意,衛所製。

讓軍人從職業變成身份,敵人來了拿起武器就是兵卒,敵人走了拿起鋤頭就是農民。再分給其固定數量的田畝,世世代代待在衛所裡給他看家護院,自給自足,這樣不管養多少兵,朝廷也不用擔心沒糧食可用了。

這個辦法也不能說不管用,剛開始確實解決了後勤補給的大麻煩。但仍舊不能滿足所有邊軍的消耗,於是朱元璋根據山西官員的建議又想出一個主意,開中法。

所謂開中法,簡單說就是朝廷開榜公布邊鎮需要多少物資,然後由商人主動承擔收購、運輸的任務。把物資送到地方之後拿著憑據找當地官府換鹽、茶的提貨單,再拿著單據去指定的鹽場、茶場提取相應數量的鹽和茶。

明代的鹽和茶都是政府專賣品,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凡是被打上專賣標簽的貨物,百分之一萬都有特彆高的利潤。

商人們為了賺錢,不辭辛苦四處尋找均需物資,小心翼翼用最小的成本運到邊關。朝廷雖然付出了一部分專賣品,卻解決了邊軍的後勤補給,且成本適中,看上去是雙贏的局麵。

而山西商人就是開中法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九邊重鎮中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內,明朝初中期的威脅也大多來自山西、陝西的的北邊,而不是遼東地區。

經曆過多年戰亂又一直處於農耕與遊牧交界地帶,造就了山西商人過人的膽量,當看到開中法有利可圖後馬上仗著地理優勢,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但很快山西商人就發現了一件事,從內地購買糧食再運到邊關損耗還是有點大,於是就嘗試著雇傭流民在邊關附近開荒種地,玩起了自產自銷,稱之為商屯。

這麼一來大部分競爭對手很快就被成本給打趴下了,誰也不敢或者不願意跑到山西去開荒種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陝西商人就形成了壟斷,幾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邊鎮的後勤補給業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