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點時,劉囂會經常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同為一個種族,為什麼生活在原點的人類和地球人類給他的感覺有很多不同之處。
曾經,他將這個問題的答案全部歸結為生命的長短上,原點人類的壽命更長,也就造成了他們對一些人情世故的看法更加豁達直接,地球人類在短短數十年的短暫生命內,必須急功近利。
但事實上似乎不止於此,通過大紅袍對地球起源的描述,劉囂意識到,有另外兩種因素也在影響著地球上的族人。
第一,社會體製的管理理念。以華夏為例,儒法結合,將法製約束和道德規範相互結合,是千百年來得出的經驗和智慧,隨著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約束人們的法律法規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而精神層麵的條條框框也在不斷增加,快速迭代。
反觀原點,拿沐夜城來說吧,劉囂幾乎不知道城中有什麼法律條文,更沒有任何人會跳出來告訴你,你不能這麼乾,你隻能那麼做。
與地球相比,原點人類城邦的管理方式更像是道家所說的無為而治。
老子的那句,“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感覺就是形容原點人類社會環境的。請下載app愛閱app最新內容
在不被過多乾預的情況下,萬事萬物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運行,人族不是什麼特彆的生靈,同樣也會歸於大同。
原點法則,或許就是那裡唯一的規律,至於生存法則,什麼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倒真正是世界發展到那個階段,自然形成的定律。
第二,是格局的大小。這裡的格局不僅僅是人類思考問題的高度,視野的廣度或者認知的深度,同時也是生存空間的大小。
就說史隆中千,有多大,劉囂完全形容不出來,也從沒在任何書籍上見過相關記載,但如果要填寫一個完整的快遞收貨地址,那麼以他目前的知識儲備,應該會寫,原點,史隆中千,史隆長城,銀河秩序,人類扇環,等死區某處,沐夜山。
備注:沐夜山移動中。
看上去,是不是不算多,但如果了解每一個名稱之間的關係,才能體會到史隆中千有多麼巨大。
劉囂在沐夜城也待了近2年了,在這期間,就愣沒路過一座人類城邦。
玄武城作為等死區內的超一線城市,能舉辦千城參加的盛會,也就是說,如沐夜城這樣的人類城邦或部族,光小半個等死區就有上千座。
人類扇環就已經大到無法估量,更
不用說,這隻是整個銀河扇環的一小部分,而銀河扇環,又隻是整個史隆長城的三十六分之一,這還不提扇環外的無序之地和史隆長城包圍的神棄之地。
這就是史隆人類麵對的格局。
那麼,地球呢?
幾十億人口,擁擠在有限的陸地麵積內,對於星球之外的空間一無所知,也沒有能力進行探索。
一切的社會活動,一切的研究進步,都隻能在這個狹小的世界中進行。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當沒有增量產生時,就會停滯,會倒退,會出現恐慌和不安,同時也會滋生出一些畸形的心理狀態。
比如,過分的虛榮,在一個不變的環境中,彆人不變而我在改變。
比如,毫無理由的戰爭,用一個衝突來掩蓋另一個矛盾。
比如,心理疾病,無法改變又不得不麵對。
其實,大和和高麗這兩個國家就是典型案例,國土小,人口多,人生的路徑幾乎很難改變,於是就出現了種種讓人無法理解的心態和現象。
那麼整個地球,不也一樣嗎?
在這個近乎被完全探索,且被過度開發的世界,留給人類社會的上升空間發展機會,還有多少?
劉囂之所以突然想到這些,並不是他有多麼的悲天憫人,或者因為是個朝聖者而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