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西望,左顧右盼,走過喧鬨的海市,穿過擁擠的人群。
如一個慕名而來的遠方遊客,走走看看,挑挑揀揀。
從一家鋪子內出來,嘴裡叼著一塊魚星的糕點,手裡還拎著滿滿一大皮囊的海珠。
喜歡這種沒有互聯網,沒有網購的原始,每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讓探店有了真正的樂趣。
風景、人文、曆史、美食和特產,就是一座城能給人帶走的全部,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
在碼頭學到了不少知識,又品嘗了當地的特色食品,買了一堆好玩好看好用的商品,算是像模像樣打了一次卡。
想要完整了解這裡是不可能的,偌大的城市,數以千萬級的人口,不知多少歲月的曆史沉澱,哪是簡簡單單能夠摸清的,隻能儘可能將自己好奇的在意的感覺有樂趣的體驗一遍,順便,也在與陌生人的交談中,滿足一下自己那有些文藝的好奇心。
西首城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東麵望山海,西臨眺海山,中間那一坨平地,就是城市所在。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它注定成不了兵家必爭之地,反而成了又靠山又吃海,躲在角落裡自嗨的樂土,在祖承之戰發生前,西首城的定位就是給天墉城供給山珍海味,礦產藥材的,斷開連接後,就開始一路開掛,不但生意做大了,人口數量也是成倍增長。
西首城原本是有城牆的,但架不住城市規模發展太快,隻能把城牆推平了,反正自打建城以來就沒有經曆過哪怕一場像樣的戰爭。
關鍵無論是生活在望山海內的海獸或者盤踞在眺海山內的野獸,都屬於無欲無求吃飽喝足躺平等死型,既沒有時不時衝擊人族城市的欲望,也沒有積蓄力量為先輩報仇的決心,反正就是很佛係。
在脫離天墉管轄之後,西首城響應人族秩序號召,成立了七人裁斷席,其中三人來自漁海會,三人來自搬山會。
這個搬山會,可不是盜墓協會的,而是專業開發眺海山的商會聯盟,漁海會自然就是海事商會聯盟,總之就全是商人。
七人中的最後一位,也就是西首城最高權位的裁斷長,是位封印師,一位從靈源塔體係內脫離出來的封印師,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解決了西首城的運輸問題。
可想而知,被山海包圍的城市,如果沒有足夠多的遊離門,豐富的物產根本送不出來。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算是被西首城的人們琢磨透了。
可惜,靈源塔允許封印師退出的條件之一,就是終身不得收徒,也不會開放二次釋靈、法則石碑之類的資源給他使用,為了城市的發展,人民的富足,這位前輩也算是殫精竭慮,沒有愧對裁斷長這個位置。
祖承之戰後,昆侖108城有89城分批次脫離天墉,融入人族秩序之中,西首雖然距離天墉很近,卻是最早一批自成體係的,也是少數沒有被聖裁軍隊荼毒的昆侖城市之一。
倒不是因為商人唯利是圖,不考慮國仇家恨,恰恰相反,他們采用了另一種方式對待戰後分裂的昆侖一族。
一方麵,他們積極響應人類秩序的要求,成立裁斷席,與雜脈城邦建立聯係,歡迎雜脈進入城內生活貿易,允許昆侖後裔與雜脈通婚。
另一方麵,他們保持昆侖人對城市的絕對控製,完整沿襲了祖承的文化、風俗和曆史,並且逐步同化了入城的雜脈。
可以說,西首城用一種更為市儈或者說理性的方式度過了難關保存了自己。
要說這些知識有多大用處吧,其實也沒有。
不過,劉囂一直好奇這89座昆侖外城究竟是個什麼狀態,現在算是了解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