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書院學習日常(2 / 2)

林寄書講述時文課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便是先講一些時文大家的文。

大周在三十年前經曆過一次大的變動,那便是文學複古思潮再次興起。

複古派與反對派的一次次文辯對於科舉時文的寫作方式影響很大,便是如今朝堂上對於文風的追求儼然也分成了兩派。

這複古派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至於這反對派則是認為詩文是為表達自我,所以主張文章要直抒胸臆,暢所欲言。

但是對於尚未入門的柳禾風來說,這些流派都不是困擾她的問題,畢竟她連破題還沒學會。

僅僅是欣賞時文大家的作品還遠遠達不到可以自行寫出一篇文章來,旁的不說,便是這破題便已經為難了一群人許多天了。

但是破題乃是第一步,且隻能靠自己平日的勤學苦練,便是經驗豐富的林寄書也隻能講解一些破題的要點和方法,旁的便隻能靠學生自己練自己悟了。

這個學習破題的過程雖然痛苦,但是柳禾風能夠察覺到自己每多破一題便有了細微的提升,這樣的感覺讓她很是上癮。

如此不知不覺地過來一個月,柳禾風破題已經成了學堂中的模範了,林夫子每次讀完都要拿出來讓大家一起品鑒。

在柳禾風學習時文日漸深入後,她愈發覺得要趁早確定自己的本經了,如此才能鑽研一本做到極致。

隻是光是這本經的確定,困擾了柳禾風很久。

所謂本經也是大周沿襲前朝保留下來的一項科舉製度,即考生需從《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和《春秋》中選擇一本作為專攻的經書,後續科舉考試也會以此經文為基礎進行考試。

至於考官閱卷,則會遵循“閱本經”的規則,即同考官自身專經與所閱試卷相合,如此科舉更加專精。

本朝科舉實行這一百多年以來,以《詩經》為本經的考生最為多,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詩經》隻有三百篇,這便易於猜題,隻是如此考生競爭便也更大了。

除了《詩經》,選擇《易經》的同樣不少,便是書院中的先生也多是將這兩個作為本經。

如此對於柳禾風來說,其實選擇隻有兩個《詩經》或者是《易經》。

若是輕易選了其他作為本經,那便是連一個可以指導的老師都難以尋找,那麼柳禾風特意趕到揚州城考入清河書院便也毫無意義了。

思來想去,柳禾風決定還是將《詩經》作為本經,一方麵研習人多,便有許多可以參考借鑒的,另一方麵,《詩經》文章少,文風真實質樸,這也是柳禾風所喜愛的。

確定好自己的本經之後,柳禾風便去尋了林夫子,將自己的選擇告知他,並詢問了意見。

林夫子對於柳禾風的選擇並無異議,於他而言選擇本經隻需要隨心即可,無需權衡利弊,否則便失了本心。

確定好本經後,書院便根據各位學子的選擇給他們分了不同的夫子,每位夫子都是專精這些經文的。

今年清河書院招收的所有學子中,選擇《詩經》的竟有半數,小小學堂竟然也滿滿當當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