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住,哪兒都像家。房子的事還是先彆想了,過段時間再說。”鄧如美笑道,“還是說正事,公司注冊好了總得先練練手,現在會館的餐宿大樓不達標部分已經拆除乾淨,接下來的活是不是該接下來做做?”
“需要的。”潘寶山點頭道,“馬上我找王三奎,讓他和卞得意聯係,按照公司施工規則組織各方麵的技術、管理人員。”
“那些都好辦,關鍵是施工隊伍。”鄧如美道,“現在建築工人不好找,江山公司派頭可不小,到時找不出人來可不好看。”
“工人問題交給我,四下搜羅一番應該沒問題。”潘寶山道,“跟認識的人都說說,總歸會找到路子。”
路子是有的,而且還出乎潘寶山意料,伏廣波幫了大忙。潘寶山本來跟圈內幾個要緊的人打了招呼,讓他們再跟熟人聯絡。可這種事也算是逢巧不逢早,不是一時著急上緊就能辦妥的,經過多方聯係後,收效不大。
這讓潘寶山很著急,於是又擴大了範圍,甚至還跟夾林方麵的人點了一下,包括老王。老王是很熱心的,說伏廣波可能有路子,他有個親戚好像是個包工頭。
找伏廣波很容易,潘寶山給他去了電話,簡單提了下,說以前在夾林搞蘑菇種植的鄧如美現在成立了建設公司,想找一批建築工人。伏廣波老實歸老實,但很會來事,立馬就答應幫忙聯係,而且當成了大事來辦。
就這樣,事情很快就妥當了。伏廣波找到了他做包工頭的親戚,說反正是乾工,在哪裡都一樣,而且現在要去的江山建設公司實力雄厚,說白了就是旱澇保收。
這麼一擺布,不出半個月時間,百十號工人就到了位,相當可觀。潘寶山對這事很有感慨,什麼人有用沒用?碰上點了,什麼人都有用。
感慨無需多,關鍵是行動。不用說,接下來就是組織開工建設,但是資金是個問題。本來盤下會館已經差不多花光了老本,另外,還要保證一部分資金用於菇業公司的正常運轉。
潘寶山和鄧如美做過預算,目前餐宿大樓建到九層就停止,多了沒必要,雖然當初邸章慶打下的地基是十幾層的底子。此外,大樓建成後的裝潢和配套設備也要一筆不小的開支,也得有一定的盤算。
“怪不得你不願意出來住,是為了省錢吧。”潘寶山了解運作後對鄧如美說,“沒關係的,雖然現在錢比較緊,但拿出幾十萬買套房子安家不是浪費。”
“不全是為了節省開支。”鄧如美道,“我對鬆陽的
老城區真的是沒有什麼興趣,新區那邊應該還不錯,如果開發順利,那邊的環境該很好。”
“到時在新區買?”潘寶山笑道,“那個時候就不買多層或高層了,弄套小彆墅。”
“住彆墅當讓想,不過還得看實力。”鄧如美道,“說那些還早,得趕緊把眼下的事做好。搞建設我不懂,一切要從頭開始,自己抓緊,完全托付給彆人怎麼能放心。”
“這點我絕對相信你。”潘寶山道,“人最關鍵的能力不是掌握什麼專業技能,而是一套成熟的思維,你的思維已經熟透。”
“彆打趣了。”鄧如美笑道,“還是揀實惠的講,說說資金問題,原本打算用會館抵押貸款作為注冊公司驗資之用,可因為有譚進文幫忙用不上,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