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章結束,涼涼鬆口(1 / 2)

權門毒後 顏若優雅 6364 字 9個月前

權門毒後手機版:

</br>

第060章結束,涼涼鬆口

060章結束,涼涼鬆口

一次碰弓箭?

淩煜城表示懷疑,但他也沒有死纏難打的追問,畢竟他們真不熟。

“如果可以,我寧願跟你做朋友,而不是敵人。”

做他的敵人,太可怕了!

一直以來他都清楚,自己不笨,但絕對算不上精明,尚算可取的就是他堪比猛獸般的直覺了,而現在敏銳的直覺告訴他,做他的朋友絕對比做他的敵人更幸福。

“如果你不看清某人的真麵目,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是朋友。”

唇角一勾,沈涼意味深長的說道。

“什麼意思?”

淩煜城皺眉,沈涼卻沒有再搭理他,直接越過他上前抱拳拱手道:“長公主,端郡王,雖然並不是我的本意,但我兩次被人挑戰似乎都鬨得有些不愉快,實在是非常抱歉,為表歉意,我願捐出一千石大米,還請長公主和端郡王見諒一二。”

話音方落,全場震驚,一千石大米,對於他們這些豪門貴族來說,算不上什麼大數目,可沈涼的處境誰不清楚?一般大家族嫡子的月例銀子最高也就百兩左右,他哪兒來的錢購買一千石大米?何況,因為連日的大雨傾盆,皇城的物價一天一個樣,一千石大米已經不算是小數目了,以及,兩次挑戰的確都鬨得有些不愉快,但嚴格說起來,與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又何必自掏腰包賠禮道歉?

“此子大義,年紀輕輕就長袖善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心地善良,不錯,東陵候府有福了。”

謝閣老摸著自己的山羊胡毫不吝嗇的稱讚,與他同桌的曾閣老和趙閣老也連連點頭,他們都將沈涼的行為理解成了借著賠禮道歉的名義做善事。

三位德高望重的閣老都這樣說,其他人還有什麼好說的?不過沈家人的立場難免就有些尷尬了,特彆是沈睿廷,若問今日最出風頭的人是誰,無疑就是沈涼,沒有之一,他出了風頭,長的也是東陵候府的臉麵,可他偏偏從未正眼瞧過這個兒子,甚至巴不得他永遠彆出現在自己的視線裡,如今他不但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連三位內閣閣老都一致稱讚,一時間,沈睿廷心裡說不出的晦澀複雜,也不知道以後該拿這個克死了他摯愛妻子的兒子怎麼辦了。

“不錯,沒給衛澤謙丟人,本宮就收了你的一千石大米。”

很久沒再親自開口的月華長公主站起來走到沈涼的麵前,駙馬也緊跟在她的身側,對於她隻提衛澤謙,將東陵候府刨除在外的行為,沈睿廷和沈家的一眾人都敢怒不敢言。

“這是慕容家米鋪一千石大米的付款憑證,長公主隻需派人前去領取就行。”

哪怕是與這位皇室最尊貴的公主對麵而立,沈涼依然不卑不吭,恭敬又不失風範的雙手遞上憑證。

“嗯,難為你想得如此周到。”

丟給丫鬟一個眼神,示意他收下憑證,長公主又隨口道:“當年本宮與你爹衛澤謙也算是相識,如今看到你,不由得讓本宮想起了曾經的他,沈涼,可願意陪本宮和駙馬出去走走?”

“是。”

早就料到他們肯定要找他聊聊,沈涼沒有意外,也沒有拒絕,躬身讓開身體,長公主夫婦滿意的點點頭,帶著他離開大殿,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每個人眼底的情緒都各有不同,不過沈涼入了長公主的青眼,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唯一坐立不安的就是劉文錦一家和劉舒涵母子二人了,他們怕的就是長公主找上沈涼,以沈涼對他們的恨意,怕是會極儘挑撥之能事,到時候哪怕沒有證據,長公主府怕是也得罪死了。

席宴進行到這裡也差不多了,在長公主夫婦相攜離開之後,端郡王又站出來客套了一番,沒多久就散席了,原本想跟沈涼打個招呼的項焯等人在等不到他的人後,隻能不甘不願的與家人一同離開,幾個皇子倒是想留下來單獨跟沈涼聊聊,但宮裡傳來了聖旨,老皇帝急召他們入宮,他們也不得不離開。

最後隻有裴元冽一個人厚著臉皮賴在長公主府沒有走,端郡王不得不打起精神招待他,雖然可以的話,他是恨不得讓人將他叉出去。

“知道本宮為何找你嗎?”

寒梅錯落的庭院中,長公主夫婦端坐在涼亭內,沈涼沉默的矗立在一旁,丫鬟小廝全部不見蹤影。

“是因為土匪的事情吧。”

抬首,沈涼毫不避諱的對上他們的視線,長公主微微一笑:“果然是聰明的,今日你想必也累了,本宮就不跟你繞圈子了,外麵的流言你也清楚,本宮隻想知道,綁架裕兒的土匪是否真與劉文錦兄妹倆有關。”

“不知。”

沈涼想都沒想就吐出了兩個字,長公主夫婦二人俱是一怔:“不知?”

他不是當眾說過土匪與劉文錦兄妹有關?

“我的確是不知道綁架端裕世子的土匪與追殺我的土匪是否是同一夥人,但我能確定追殺我的土匪就是劉舒涵指使的,當日在馬車上,與土匪勾結的魏嬤嬤曾親口說過,不能讓我完好的回到侯府,否則沒辦法向夫人交代,同時在那些土匪追殺我的時候,我也聽到他們說先弄死我再弄死那個孩子,至於那個孩子是不是被綁架的端裕世子,我無從得知,在清平王救了我之後,我順口提了一下孩子的事情,之後的事我就不清楚。”

死無對證,這對劉舒涵他們來說的確極為有利,但對沈涼來說也是一樣的,魏嬤嬤他們已經死了,要怎麼說還不全靠他一張嘴?不過長公主夫婦畢竟不是好糊弄的,他若說得太肯定,反而像是在故意栽贓陷害,反倒是這種撲朔迷離,真真假假的說法,更能取信於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