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風起雲湧 第六章 封靈匣,開!(1 / 2)

作為文化大佬的趙瑾根本沒必要用那麼“費勁”的辦法,隻是一眼,便已瞧出了封靈符紋的關鍵所在,右手輕輕一拂,封靈匣便打了開來。

“哢~~~”

一聲幾乎微不可聞的機括活動聲響起,黑色封靈匣應聲打開。

沒有想象中的金光四射,入眼的隻是一小捧的黑色泥土與一枚黑乎乎的長條形銅塊。

趙瑾麵色淡然,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許失望,但是體內的煉妖壺卻是在封靈匣打開後不斷地晃動著,且越來越劇烈。

如果煉妖壺能夠說話的話,怕是就能聽到它在大喊:“我要,我要,我想要,快給我,快給我......”

趙瑾沒有管它,而是伸手拿出了那枚黑乎乎的玩意兒。

仔細把玩之下,趙瑾這才發現它竟是一枚虎符,其上還有些許花紋,似是某種文字。

“手感不怎麼樣,不適合盤玩。”

趙瑾嘖嘖搖了搖頭,將其放於眼前細細研究起來。

虎符簡言之就是在古代用於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兵符,因其形似老虎而得名。虎符一般由左右兩半組成,各自的銘文完全相同,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則發給統領軍隊的將領,調動軍隊時,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將兵符的兩半相合,方能調兵。

因為虎符是發兵之物,貴在謹慎嚴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於藏匿,不易被人發現。

眼前的這枚虎符,長約六厘米,其上有錯銀與篆書,脊文上有紋有八個字。

“咦?”

細細打量一番,趙瑾甚是感到驚詫。

這枚虎符的造型不像傳統虎符,雕刻得尤為精細,是為惡虎撲食之姿,惡虎臉上的表情刻畫的栩栩如生,最為讓人驚奇的是它的虎眸並非凶惡,而是瞳孔收縮,仿佛是遇到了什麼恐怖的存在,用於調兵遣將的虎符怎會雕刻成如此模樣?

這不是惡虎,而是慫虎吧?

虎符出現時間極早,初時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采用銅製的虎形作為中央發給地方官或駐軍首領的調兵憑證。

現存發現的最早的銅製虎符是秦朝時期的,漢代兵符上承秦製,略有變化。

秦代虎符銘文,銘於符左右兩側,兩側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讀。漢代虎符則不同,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隻有合符之後,方可通讀。

古時以右為尊,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當地,也就是調兵的當地。

趙瑾手中的這枚虎符銘文刻於虎脊之上,騎於中縫,但似乎是字刻的太多又相連,單是左符便能讀出一半的字來。

隻是按道理左符應該是寫著地名才是,但其上錯銀刻著的卻是“攻無不克十三太保”這八個唐楷書。

對,是唐楷。

這不得不讓趙瑾感到驚詫,按道理,唐朝時期已經很少使用虎形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