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鞮坊,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淵源高古。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北方禍起,中原塗炭,大批秦、雍(州)流民被迫南遷湧入襄沔。於是,東晉太元六十四年(389),在襄陽境內僑置雍州與郡、縣,各依原籍郡、縣舊名安置流民。其中銅鞮縣流民,據清乾隆版《襄陽府誌》“銅鞮坊”條載:安置“左(府)城隍廟西,即今昭明台以東地方泛稱“銅鞮坊”。
另據傳,銅鞮之名,又與梁武帝蕭衍有關。蕭衍出兵征討南齊蕭寶卷時,曾製造輿論,讓襄陽城民間傳唱著一首童謠,“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稱帝後,他又對這首兒歌進行了改編,創作了新樂府詩——《襄陽踏銅蹄歌》,又叫《白銅鞮歌》。自此,《白銅鞮歌》從民間走進宮廷,並傳唱天下,襄陽也因此名聲大振。後來,襄陽人就把昭明台東邊這條巷子,命名為銅鞮巷。
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襄陽歌》就有這麼一句: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
所以,這銅鞮,是個有故事的地方。
桂雲錚心知文金花寫下這個地名,必然是已有發現。故在離開茶館時,微微地向她點了點頭,以示嘉許。
“走,去銅鞮坊!”
五人瀟灑地出了茶館,直奔目標。
等他們一走,那包子鋪裡的兩人也跟著就出來了。
銅鞮坊倒也不遠,轉了兩條街,三個岔口,便已入幾人眼裡。
“師弟,茵兒妹子,你倆就守在這兒,那兩人若是過來呢,你們看著辦!”
到了這裡,桂雲錚可不想再有尾巴了。
“好的,師兄,有我飛將軍在此,誰也過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