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博士雖然品階不高,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
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
大虞武帝設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大虞之初,《易》、《書》、《詩》、《禮》、《春秋》每經隻有一家,每經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稱五經博士。
到大虞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而且這個博士在儒家有著特殊的意義,有著特殊的權利。
博士,古代學官名,始於中古。
秦始皇時有博士七十人。漢承秦製,諸子百家都有博士。
大虞文帝時,始置《書》、《詩》的一經博士,並立諸子傳記博士,有博士七十餘人。景帝時,又置《春秋》博士。此時,博士雖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不僅《書》、《詩》、《春秋》有博士,《論語》、《孝經》、《孟子》、《爾雅》也有博士,並且《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兩家。
這說明此時儒家在學官已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而且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於太學。
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
先有師法,然後有家法。
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例如董仲舒通公羊學,立為博士,他的說經即為師法。
再傳下去,其弟子更為章句,又衍出小的派彆,如“顏氏公羊”、“嚴氏公羊”,就是家法。如不守師法、家法,非但不能任為博士,即使已任為博士,一旦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如大虞的孟喜從田王孫學《易》,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博士秩卑而職尊。於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議政,往往是擔當國家大事。
簡單說,這個博士雖階位不高,但是卻非常的尊貴。不僅在儒家有很高的地位。而且還能參與國家大事。
所以中年儒生的眼睛裡才流露出失落和豔羨的神色。
司徒刑的眼睛也是一凝,五經博士的許諾不可謂不重。而且成郡王禮賢下士,頗有上古賢王之風,怪不得世人稱他為“賢王轉世”。
司徒刑雖然剛剛突破,更被人稱之為“小聖人”,但是畢竟沒有通過春闈,更沒有得到聖旨,現在隻是一介童生。
能夠擔任五經博士,對他來說不亞於一步登天。
不論是為了屹立朝堂,還是穩固文壇的地位,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但是,司徒刑對成郡王還是心懷芥蒂。
成郡王並非嫡長子,而且當今太子儲君之位已經穩固。在大乾這個儒道昌盛,講究禮法的世界,隻要那位太子儲君不作出大逆不道之事。朝中諸公也絕對不會允許成郡王代替儲君登上大寶。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郡王精明,在朝中素有賢名,很多臣子也是因此投在他的麾下,就連乾帝盤也經常和朝臣說此子類朕。
但是這就犯了朝廷諸公的大忌。
法家在為君之道中,曾經有過明確的闡述,帝王不要太聖明,否則臣子就會畏懼,就會無事所做。
現在朝中諸公就是這種狀態,因為乾帝盤實在是太聖明了,所以一個個都是提心吊膽,生恐出了問題被聖上斥責。
兢兢業業,終日乾乾。
好不容易熬到乾帝盤禦龍歸天,怎麼可能在允許一位精明的皇帝登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太子仁厚,適合做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