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治國之道(2 / 2)

法家高徒 豎子不可教 10025 字 8個月前

“不!”

“我不能坐以待斃!”

“一定還有辦法的!”

看著被壓縮到極致,星核內部已經變得發白的武曲星核,司徒刑的眼睛中重新燃燒起了希望的火焰。

經過六次雷劫好似瑪瑙水晶一般的儒家半聖念頭高速的旋轉起來。

一次!

兩次!

三次!

。。。。。。

無數種可能被他推演。

但是,最終的結果都是武曲星經受不住文曲星的壓力,好似一個抵達極限的氣球,再加一絲力量,就會超過極限瞬間爆炸。他將會瞬間被炸的屍骨無存。

不行!

不行!

不行!

無數次的否定。

司徒刑的精神也越來越緊張,因為武曲星核在文曲星的壓迫中,發出一種讓人感到牙酸的聲音。

“不能在這樣下去了。”

“否則武曲星必定會爆炸!”

“到時候,彆說點燃文曲星,成就文武合璧的命格,煉成大丹,恐怕自己也會變成一灘碎肉,成為古往今來的笑柄!”

司徒刑眼神中充滿了焦急,但是他的心卻越發的冷靜。

他好似一頭月下獨狼,又好似深藏在深海的老龜,將全身的氣血收攏起來,就連他的心臟搏動也變得可有可無起來。但是,他的六次雷劫念頭卻在高速的運轉。

突然,他本來有些灰敗的眼睛中陡然射出一道欣喜的光芒。

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存在。

那就是銜尾蛇!

銜尾蛇是光明和黑暗同時存在的象征。

眾所周知,光明和黑暗是對立的,有光明的地方就不會有黑暗,有黑暗的地方就不會有光明。

但是,常人不知道的是,光明和黑暗雖然對立,但是卻也相生。

畢竟,沒有光明就沒有黑暗。

同樣的道理,沒有黑暗也就沒有光明。

這也就是中國太極力量的強大之處,要遠遠超過西方的相對論。

陰陽對立,陰陽互根。

這裡的根,是根本,也是生長的意思。

所以按照這個理論來分析,光明的根在黑暗,黑暗的根在光明。

文武之爭,看似對立。

實則是互為根本!

亂世的時候,重武功!

盛世的時候,重文功!

本就沒有高下。

大乾三百載,承平已久,故而現在文道昌盛,武道衰落。

但是如果變成亂世,這種情況就會瞬間發生逆轉,變成武道昌隆,文道衰落。

這是陰陽變化之道。

也是天道運行的根本。

“文治武功本就是一體!”

“沒有武功開疆拓土保家衛國,自然也不會有大治之世。正如滿清晚期,經濟全世界第一。但是因為沒有強大的武功,結果任人宰割。”

“同樣道理,戰爭需要服務於政治,就算有大將,更有戰無不勝的軍隊,但是沒有文臣的配合,也是沒有辦法開疆拓土,畢竟戰爭的本質拚的是經濟,拚的是國力。”

“因為國庫空虛,或者後方不穩,而導致戰爭失敗,或者是沒有取得圓滿的,不在少數。”

“其中最出名的,恐怕就要是風波亭的嶽飛元帥,以及秦檜的莫須有吧?”

司徒刑的眼睛中不由的升起一絲明悟,也正是這一絲明悟,錯了!

原來所有人都錯了!

朝堂上的文臣和武將眼界還是太窄,太有局限性。

故而才會陷入爭鬥之中。

將相不和,讓外域看了笑話。

廉頗,藺相如才是真正體悟了文臣武將之道。

懂了文臣和武將的爭和不爭之理。

可惜,這個道理,至今都沒有多少真正的明白。

司徒刑眼睛裡流露出欣喜之色,六次雷劫念頭更是發出轟鳴之聲,不時有著文字翻騰,最後竟然凝聚成了三篇膾炙人口的短文。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

隨著這三篇短文的形成,讓司徒刑的文海中有了很大的變化。

文曲星和武曲星的中間仿佛有一條大蛇的虛影!

他用頭顱和尾巴連接了兩顆星宿,也正是他的連接,文曲星和武曲星在對立的同時,竟然產生了一絲共融。

噗!

好似烈日一般的文曲星好似被某種力量牽引,四射的光芒陡然一滯,並且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慢慢的收縮。

而另一端的武曲星好似得到了某種

沒有了壓製的紅光向四周擴散,很快就收複了失地。並且和文曲星的白光形成了一種平衡之勢。

將相和!

看著文曲星和武曲星懸浮在文海上空,仿佛日月一般,形成了一種平衡之勢。

司徒刑的心中陡然升起一絲明悟。

將相和!

這才是治國之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