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亡(1 / 2)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公孫瓚調兵遣將動作不小,等傳到劉虞耳中,結合袁紹的來信。劉虞再傻也知道發生了什麼。

“豈有此理!”

事實上除去袁紹的信,劉虞還接到了劉意的信,這位素未謀麵的親戚在信中詳細說了冀州的情形。表示她沒問題,希望劉虞這邊勿要自亂陣腳。

劉虞其實不太信。

劉意剛接任冀州牧不久,沒了盧植後冀州可謂是群龍無首。文的不談,單說打仗這塊。麹義名聲不大,雖有先前的經驗,可對手是公孫瓚。名滿沙場的人物,不可能再次敗於麹義手下。

點評完將,再談兵,鄴城乃治所,非兵家重地,劉虞估算兵力最多一萬。公孫瓚有多少,單前段時間的青州黃巾一戰,公孫瓚就俘虜了七萬人馬,更不用說渤海的袁紹。

二者相加,劉意必敗無疑。

劉虞沉思許久,召開手下商議,“可有方法拿下公孫瓚?”

劉虞和公孫瓚不合是整個幽州上下都知道了。這兩位可不是背地裡互相罵娘,而是已經上升到表麵。

劉虞主和,派人向北方遊牧民族周旋,公孫瓚就搶奪劉虞手下的贈禮。這事還不止一次。

氣得劉虞向朝廷打報告,說公孫瓚種種罪行。公孫瓚一看,於是也打報告,罵劉虞庸政。

發展到現在,兩人不相見不談,劉虞召見公孫瓚從來不去,另一邊修起城池,擺明了提防劉虞。

兩人早晚有一戰,隻不過劉意讓這場戰爭提前了。

從事程緒道,“使君拒袁紹,已無後顧之憂,何不避開,暫觀局勢。若公孫瓚勝,勸公孫瓚向正。若敗,乘勝追擊。今局勢未明,使君先行,恐遭人話柄。”

劉虞很不滿,“他二人要伐長公主,我不過行正義之師,有何話柄。”

有人獻計道,“使君不妨等公孫瓚發兵,從後方突擊,殺公孫瓚一個措手不及。”

劉虞躊躇,“背後襲敵,非君子所為。公孫瓚有錯,麾下兵將無辜。”

他與眾人商議,“能否不傷他人,隻殺公孫瓚一人。”

公孫紀聽得嘴角抽搐,戰場上刀劍無眼,誰管你是誰?

待劉虞這邊定下作戰計劃。公孫紀轉頭就告訴了公孫瓚。

他非公孫瓚族親,隻因同姓受到公孫瓚厚待,今日公孫瓚有難,公孫紀自認不能置之不理。

待公孫紀退下,公孫瓚冷笑連連,“我未發兵劉虞就想著斷我後路,真去了前線還了得。今劉虞無情,休怪我公孫瓚無義。”

“白馬義從何在?”

……

袁紹那邊的大動靜,劉意自然知曉了。袁紹甚至故意散布謠言,說劉虞有意自立為帝,屆時劉意這個長公主就廢了。

不得不說袁紹這手玩的不錯,至少這會鄴城人心浮動,有部分人在謀後事了。

這事鬨的太大,劉惠都跑過來問劉意情形,一起拉回來的還有徐庶等人。比起徐庶等人,劉惠是氣得跳腳,大罵袁紹不是東西。

劉意笑著看劉惠抱怨完,讓下人添茶,“讓子惠擔憂了,我能拒絕袁紹,自然考慮到後果。麹義將軍已著手準備兵馬,日後必有一場惡戰。”

見劉惠還有擔憂之色,劉意補充道,“我有製勝法寶。”

麹義將軍用了都說好。

“不過……”劉意把目光投向徐庶,“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我若按兵不動,袁紹定會懷疑。不知元直還願遊說張燕?”

徐庶和劉惠相處幾天,劉惠是每天變著花樣吹捧劉意。雖然沒把郭嘉騙來,但這幾個到了冀州的,絕對不能跑了。

徐庶是寒門子弟,知曉賦稅對於百姓的苦,深入了解中山郡的新稅後,他非常願意追隨劉意。當下熱血沸騰,“庶願效犬馬之勞。”

有個徐庶去遊說黑山軍還不夠。劉意轉向荀彧,“我若是厲懲鄴城官員,可有不妥?”

她要讓袁紹覺得,她劉意自亂陣腳,到處求人了。

荀彧道,“長公主可先出言安撫官員,若再有亂人心者,嚴懲不貸。”

劉意想的是另一件事,她想把火器拿出來,震懾官員。袁紹在渤海,不知鄴城詳情。遊說張燕和神秘火器的消息一起傳過去,袁紹估計不會信火器的事。

謊言就是八句真,兩句假。雖然她兩件事都是真的。

此事暫時不談,劉惠心裡一塊石頭沒放下,“今袁紹集各州官員擁立劉太尉,還不知劉太尉決斷。”

劉意回道,“我已書信劉公,劉公為人你我皆知,隻怕袁紹從中作梗,和公孫瓚聯手,謀害劉公。”

幽州太遠,劉意鞭長莫及,她也不清楚劉虞和公孫瓚到底什麼情況,隻能書信劉虞,讓他小心公孫瓚。

畢竟中山郡還要人,劉惠過了今夜就需回程,臨行之前他對劉意說,“徐庶有才,文武雙全,知恩圖報,可為主公所用。至於這戲誌才,狂傲之士也,主公若想為我所用,還需費一番心。”

劉意和劉惠嘀咕,“他入鄴城後一言不發,怕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