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點名的官員麵紅耳赤,哪怕他們對女子是輕視的態度,但對於自家女兒總是不一樣的。
何祭酒聽說自己女兒是被活活打死的,當即老淚縱橫,要去找對方報仇。
宋修撰與王典籍也不遑多讓,一個個義憤填膺的痛罵女婿不做人。
要說是心疼女兒,倒也不全是。真正心疼女兒的,根本不會將女兒嫁入這種人家,在成親前就會將對方祖宗八代都查的一清二楚。哪怕一時受蒙蔽,成親後但凡對女兒關注一些,就不會不知道女兒在夫家過的是什麼日子。
所以說這幾人如果真的心疼女兒的話,不會現在才知道女兒在夫家受磋磨。
隻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罷了。之前的不作為還能當作不知道,可天音都點明了他們的女兒過的十分淒慘,要是再無動於衷的話,就會被人說冷血無情了。
一個對血脈親情都不看重的人,冷眼旁觀自己的女兒被欺負卻亳無作為,這樣的人誰敢相交?誰敢信他用他?就不怕他在背後捅刀子嗎?
所以即便是為了名聲,這些人裝也得裝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
但不管是真是假,既然做出了義憤填膺的姿態,這個時候再說什麼女子應該在家相夫教子、要出嫁從夫的話就不合適了,因此這幾個人就偃旗息鼓了。
其他人也通過這件事看出了一點門道,這天音似乎是支持女子科舉的?
如此就不能大張旗鼓的反對了,以免步了宋修撰幾人的後塵。
畢竟誰都不想自家的私事被天音拿出去宣揚。
世人多重視臉麵,講究家醜不可外揚。就算有什麼臟的臭的也都是遮掩的嚴嚴實實,表麵上永遠是光鮮亮麗的。
可偏偏碰上了天音這個看熱鬨不嫌事大的,什麼事情都瞞不過“它”,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給爆出去了。
所以沒事招惹“它”乾嗎?
除了這些人,還有一些人原本就是支持的,所以總的來說,朝堂上的反對聲不是特彆激烈。
也有幾個老頑固頭硬的很,哪怕被天音“威脅”,也堅決不肯接受女子參加科舉,就是要硬抗到底。
還叫囂要以身殉道。
【不是吧不是吧,某男子不想讓女子參加的科舉的原因居然是害怕了?擔心考不過女子,所以才不敢讓她們參加科舉!嘖!真慫啊,連比都不敢比就退縮了!】
這話一出,就是不同意也得同意了,不然不就是害怕了?
明知是激將法,但還是得往裡跳。不就是比試嗎?比就比,還真怕了一群小女子不成?
總之,女子參加科舉一事到底是通過了。
朝堂上的反對聲算是暫時壓下了,但民間的反對聲也不小,有些文人學子甚至要罷考抗議。
不過也沒有鬨出什麼水花,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隻多不少。
改革之後的第一場科舉,從縣試開始就備受關注。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文心書院
,在沈太後等人提出女子參加科舉後,朝中百官總算明白她開辦文心書院的目的了,也後知後覺的發現太太後從那麼早就開始謀劃這件事。
第一場縣試,文心書院一共有四十六人參加,未晞也是其中之一。
四十六人全部通過,且未晞還拿到了案首。
既然要搞事,自然要搞個大的,第一次科舉就得亮出實力,讓世人不敢小覷。
所以未晞這三年拿出了當年高考的勁頭,起早貪黑的苦讀。她還比彆人多了一個便利,就是係統可以幫她搜羅往年的科考試題,還有名篇佳作,自製五年科考三年模擬,瘋狂刷題。
這才能在縣試上拿了案首。
縣試第三名也是女子,叫葉禪一,同樣出自文心書院,是大理寺卿葉大人的嫡孫女。
她們二人都屬於京城籍貫,所以不必像其他同窗一樣返回祖籍考試。
接下來的府試、院試未晞全部都是第一,而文心書院通過府試的一共有四十五人,通過院試的有三十二人。
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民間一些久負盛名的男子書院,也就是這個比例了。
若是往年,一個小三元也不算多稀罕,但今年比較特殊,許多人都在關注這次考試,因此一個女子力壓一群男子奪得小三元這件事,引起了一番轟動。
未晞的背景也被扒了個底朝天,自然也就被人知道了她之前進宮當過宮女的事。
然而這更讓人驚訝了,若是出身世家貴族或是書香門第,自幼耳濡目染,取得這個成績不讓人意外。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子,認真讀書不過四五載,就考了小三元,這如何不讓人震驚?
所以,此女是個天才?
或許沈太後就是因為發現了她的才華,才會放她出宮去讀書?
不管外人如何猜測,未晞一概置之不理,她打算參加明年的鄉試,所以考完之後立刻回了書院繼續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