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中路,南街口的建築工地。
這是一個去年才開始的老樓翻新工程,一共是三棟老樓翻新的工程量。
這個建築工地的人數規模在三十人左右。
馮奎是江西人,今年剛剛四十歲,四年前他帶著兩個堂弟一起從贛州老家鄉下,來到深圳討生活。
他們是莊稼人,也不會什麼手藝,所以來到深圳之後,一開始也是一片茫然。
好在改革開放之後,深圳處處都在大搞建設,所以隻要肯賣力氣,是個人都有活乾,都有飯吃。
他們哥三先乾了一陣搬運,乾裝卸,後來又進了工地裡當地盤工。
幾年裡,馮奎帶著兩個堂弟輾轉了不少個工地,摸出了工地裡的一些門道,也攢下了不少在建築工地上的人脈資源。
後來,馮奎發現深圳建築行業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在搞建設,但處處都缺人手,缺能乾活,能吃苦的人。
於是,他靈機一,從老家陸續組織人手進城,然後從一些相熟的包工頭手裡,承包點小活。
漸漸地,從老家帶出來的人越來越多,隊伍越發壯大,已然發展成了一支三十人左右的建築施工隊。
雖然馮奎這支施工隊沒有高精設備,沒有技術人才,但勝在乾活實在,是一支能承擔起基本施工建築的隊伍。
所以,大型的基建項目馮奎承包不了,但是像老屋翻新,外牆粉刷這種技術含量不高的小項目,他們絕對是輕鬆拿下的。
眼下這三棟老樓的翻新工程,本來不是馮奎承包的。
畢竟這個項目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以馮奎目前的資源人脈,顯然是承包不到的。
不過之前那個大承建商覺得這個工程量太小,工期卻廠,所以利潤偏低,於是轉包給了馮奎。
大承建商看不上,但馮奎卻格外重視這個翻新項目。
因為這是他成立贛州老鄉施工隊伍以來,承包得最大的翻新工程了。
所以他幾乎每天都呆在工地上,監督著質量的同時,也催著施工進度。
畢竟工程承建經費是已經定好,隻有工期越短,馮奎的利潤才能越高。
……
中午,臨時
搭建的工棚裡。
地上的藤筐,碼放著三十盒還冒著熱氣兒的盒飯。
韓春雷正向馮奎介紹著他們的盒飯。
工棚裡隻有一張簡易辦公桌,還有一張簡易折疊床,牆上掛著一個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上都貼著標簽,倒是井然有序。
這就是馮奎的工程指揮部兼辦公室。
當然這個工程指揮部是自封的,這點二三十號人規模的工地,哪裡談得上工程指揮部?